.

范永臻医生访谈冠脉生理与PCI的道

长期以来,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因难以精确评估而易被忽视。随着指南将微循环功能异常纳入管理,冠脉微循环再次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第十五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召开之际,医院副主任医师范永臻就CMD接受了采访。他指出,微循环对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远期预后非常重要,血运重建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冠脉介入医生,手术技术的提高固然重要,但理念和策略更为重要。

1

FFR是评估冠脉功能的重要指标,获得指南的ⅠA级推荐。请问目前国内外FFR的使用率是多少?

范永臻医生:FFR对冠脉介入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循证医学证据多,指南推荐级别高,但在全球范围内也存在FFR使用不足的情况。~年的数据显示(MillenniumResearchGroup),FFR使用率在美国为30%,韩国12%~15%,日本12%,欧洲10%。国内缺乏相应数据,我感觉使用率不到1%。我个人做手术时,FFR使用率大约是10%。

FFR使用率低的原因是介入医生对冠脉生理学了解不足,因此对FFR重视度不足。比如很多人认为,判断FFR是大于还是小于0.80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每一张FFR图都涵盖着大量信息,波形反映了很多问题,而不是一个数值那么简单。另外,一些医生认为FFR只适用于临界病变,也导致了FFR使用不足。

虽然现阶段FFR使用率比较低,但我认为它的应用前景还是光明的,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对冠脉生理学认识加深,医生对FFR重视程度会逐步提高;第二,FAME3研究发现FFR对冠脉多支病变、复杂病变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第三,DANAMI-3-PRIMULTI研究发现,对于ACS患者,相比仅对罪犯血管实施急诊PCI,在FFR指导下同时对非罪犯血管进行血运重建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凸显了FFR的临床价值;第四,PCI术后检测FFR有助于预测患者的远期预后;第五,压力导丝性能和操作技术的改进将推动FFR检测的开展。总的来说,我比较看好FFR的未来。

2

FIGURE-OUT研究发现,CT冠脉造影(cCTA)、IVUS评估中度狭窄病变与FFR相关性较差。这意味着对一些依据造影结果判断需要植入支架的患者,如果参考FFR,则不需要做PCI,治疗策略会发生改变。您认为这部分患者比例有多高?临床上哪些患者一定要检测FFR?

范永臻医生:的确,FIGURE-OUT研究发现,cCTA、冠脉造影、IVUS与FFR相关性都比较差,虽然IVUS相关性更强一些,但还不够理想。年Park等发现,用冠脉造影和FFR观察非左主干病变时,16%的患者存在“reversemismatch”现象,即虽然冠脉造影上狭窄并不重(≤50%),但FFR值很低(0.80)。左主干病变更常见“reversemismatch”占40%。这些患者如果参考FFR做决策的话,治疗策略可能要改变。

临床上哪些患者一定要检测FFR呢?我认为几乎全部冠脉病变患者都可以检测FFR,包括临界性病变、弥漫性病变、节段性病变、多支病变、左主干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判断PCI患者预后也需要检测FFR。

3

您如何看待冠脉解剖学检查和冠脉生理功能检查结果的“不一致”?

范永臻医生:当两者不一致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判断冠脉生理状态时,需要结合冠脉解剖学。比如FFR检测观察了血流从病变近端到远端产生的压力阶差,压力阶差越大,FFR值越低,心肌缺血越明显。但是还要注意到,压力阶差取决于三个方面,包括狭窄严重程度、冠脉血流量、病变所影响心肌供血范围大小。因此,要把冠脉生理状态和冠脉解剖结合起来考虑。另外,只考虑冠脉狭窄严重程度是不够的,还要考虑病变的其他特点,比如病变越不规则,偏心程度越高,病变表面越不光滑,病变越长,斑块负荷越重则产生的压力阶差越大,FFR值越低。

4

请您谈谈CFR和IMR的测量方法和临床意义?

范永臻医生:我个人的体会是,在使用压力导丝的时候,可以同时测IMR和CFR,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测定。测量要在PCI解除狭窄之后,此时测量意义更大。

关于这两个指标的临床意义,当氧需增加或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和药物作用下,冠脉会发生扩张,冠脉血流从静息状态增加到充血状态。这种冠脉血流增加的能力被称CFR。它包括两个方面,即FFR所代表的心外膜冠脉血管生理状态和IMR所代表的冠脉微循环生理状态。因此,单用CFR来判断冠脉生理状态是不合理的,要尽可能测量CFR、FFR和IMR三个指标,从而综合评价整体的冠脉生理功能状态。

5

韩国学者Bon-KwonKoo的团队将多个冠脉生理指标结合在一起,用于中度冠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分层,请您介绍一下主要的研究结果?

范永臻医生:这项研究年发表在JACC,我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它提出了一个新观点,用一根压力导丝同时测定3个指标(CFR、FFR、IMR),结合起来分析患者的预后、危险分层和冠脉生理状态。

共把患者分为4组:CFR/FFR均低、CFR/FFR均高、CFR高/FFR低、CFR低/FFR高。结果发现,CFR低/FFR高的患者IMR最高,同时发现CFR与FFR相关性并不理想,而CFR与FFR之间出现“discordantresults”的几率是31.3%。

另外,把FFR0.80的患者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CFR/IMR均低、CFR/IMR均高、CFR高/IMR低、CFR低/IMR高。按照我们传统的观念,FFR0.80的患者不需要行冠脉血运重建。结果发现,CFR低/IMR高的患者远期预后最差,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高。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即使患者FFR正常,但冠脉微循环差,那么远期预后也差。二是单纯依据CFR判断冠脉微循环并不准确。

以弥漫性病变为例,我们发现患者的FFR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FFR还比较高、IMR正常,但CFR很低,这是因为病变越弥漫、越长,血流能量丢失就越明显。CFR恰恰反映了冠脉血流量,当冠脉血流量变小时,病变近端到远端的压力阶差就会变小,因此FFR可能被高估。

第二种情况是,如果患者FFR很高、CFR很低、IMR很高,代表患者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此时FFR值被高估。第三种情况是CFR高、IMR正常、FFR低,一种可能性是近端病变或主干病变,血流量大,另一种可能性是患者比较年轻,冠脉血流量很大,此时FFR值被低估。

总的来看,单纯用CFR这个传统指标评价冠脉微循环是远远不够的,应同时测定FFR、CFR和IMR。同时还要考虑到病变的解剖学特点,将冠脉解剖信息及冠脉生理信息有效的结合,为介入医师做出合理的治疗策略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6

国内一些中心已经开展热稀释法测量IMR,但仍有些医生担心技术门槛高,费用高,测量方法不稳定,一致性差等。您怎么看?

范永臻医生:早在年Ng等人发表在Circulation的研究和年Payne等人发表在JACC的研究都发现IMR重复性非常好。我随访自己的患者,也发现IMR重复性非常好。在规范操作下,不存在IMR测量方法不稳定或一致性差的情况。技术方面,熟能生巧,规范化练习可迅速掌握操作要领。费用方面,目前的压力导丝,可以做到一根导丝同时检测FFR/CFR/IMR三项冠脉生理指标,可以在检测FFR的基础上加测IMR,无需另外产生检测费用。

7

请您谈谈冠脉功能无创检查,比如FFRCT的相关进展?

范永臻医生:FFRCT是将CCTA与FFR相结合,先以CCTA获得冠脉三维图像,之后运用计算机辅助流体动力学原理,模拟冠脉内的压力和流量,并利用集中参数模型模拟充血状态下冠脉内压力和流量的变化,从而派生出类似于有创FFR的病变功能学指标——FFRCT。

借助这项技术,FFR可在不进行任何有创手术和充血诱导的情况下使用源自常规CCTA的图像进行计算(基于CT的FFR计算值;FFRCT)。已经发表了很多研究,比如DISCOVER-FLOW研究、DEFACTO研究、NXT研究。发现FFR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高于普通冠脉造影和CT,研究结果显示,FFRCT提高了单独使用CTA的诊断准确性,但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但仍然不如FFR。不过,FFRCT毕竟是一种无创检查,相对于单纯的冠脉造影、冠脉CT,诊断价值已经非常高了。以上研究表明根据,CCTA得出的无创FFR值(FFRCT)在检出和排除缺血诱导性冠脉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将这项新颖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可能会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手术。总体来说,FFRCT比CTA准确性和特异性高,可以作为判断冠脉缺血的无创检查的选择之一,不过还需要缩短检查时间,进一步提高相对于FFR的准确性。

此外,FFRCT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功能——虚拟介入技术,在多支狭窄病变的术前,可以模拟某一支狭窄病变解除后对缺血状态的改善,这对选择手术策略非常有帮助。虽然FFRCT还在发展中,检测时间和检测便捷性还有待改进,但我很看好它的应用前景。

8

冠脉功能检查离不开充血剂,金标准是腺苷,但由于担心副作用,国内一般使用ATP代替。有学者观察了尼可地尔注射剂对比腺苷作为诱导充血剂。您能介绍一下相关研究成果吗?

范永臻医生:腺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短暂的支气管痉挛。但大部分患者都能耐受腺苷,即便出现气促和心率/血压下降,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自行恢复。

而尼可地尔耐受性非常好,没有减慢心率和气促的不良反应,对血压的影响较小。研究发现,给予腺苷和尼可地尔时,测得的FFR数值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可以用尼可地尔来替代腺苷,除了耐受性、安全性非常好之外,还可以更快地使冠脉达到最大充血状态,只需要18.3秒,而腺苷大约需要43.8秒。

9

很多研究发现,微血管功能与大血管功能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贡献相当,您如何看待微血管功能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范永臻医生:冠脉微循环虽然冠脉造影不显示,却占据整个冠状循环95%,故冠脉微血管系统被学者称为“海面下的冰山”。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它不仅客观存在,也极其重要。无论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还是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冠脉微循环的影响都非常大。

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狭窄可能不重,但是存在心肌缺血,那么很可能患者有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还有在临床实践中,有时候PCI手术做的很漂亮,血流恢复的也很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还是有心绞痛症状未改善、甚至心脏功能持续下降、心脏进行性扩大,提示这部分患者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其原因可能在于PCI过程中的球囊扩张、短暂的阻塞病变冠脉、支架释放等必需过程引起斑块碎片、微血栓等栓塞远端微血管,而且可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心肌细胞水肿,同时激活交感神经兴奋以及血栓素A2和5-羟色胺等缩血管因子的释放而导致PCI术后的微血管痉挛及微循环功能障碍。这些患者IMR很可能是升高的,预后较差,需要给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此外,我的研究发现PCI术中的球囊扩张次数、压力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微循环状态。术中操作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微血管损伤,尤其是在急性心梗患者。因此,操作过程越简化,对冠脉微循环损伤就越小。Thesimpler,thebetter!

10

尼可地尔(喜格迈?)适用于哪些患者?在冠脉微血管病变治疗中地位如何?

范永臻医生:据我个人在国外学习的经历,尼可地尔在国外患者中的使用比例要比国内高很多。尼可地尔适用患者类型比较广,所有正在使用或计划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尼可地尔。

硝酸酯类药物本身存在耐药问题,并且头痛不良反应大。另外,最新研究发现长时间硝酸酯类用药会加重冠脉内皮细胞损伤,因此可能只适合短期症状改善,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尼可地尔扩张冠脉大血管和微循环,改善整个冠脉循环系统。在缓解冠脉微血管病变患者症状、改善预后等方面疗效明确,安全性良好,相关指南推荐级别高。

尼可地尔在扩张冠脉大血管的基础上,而且扩张微小血管、改善无复流或慢血流的机制。大型临床研究IONA、JCAD及OACIS等研究显示尼可地尔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的疗效明确,安全性好,相关指南推荐级别高。

对于确诊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尼可地尔的效果良好。例如想用长效硝酸酯的患者、怀疑或肯定存在冠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女性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高血压伴LVH的心绞痛患者、现有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新的机制)、PCI术后仍存在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心梗后患者都可以使用尼可地尔。甚至有新近研究显示肺动脉高压、心衰等患者都可以使用尼可地尔也可一定程度的改善症状及预后。对于未确诊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如服用尼可地尔后症状改善,可间接支持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

小结

在访谈最后,范永臻医生提到,对于年轻的介入医生,在提高手术手法的基础上,也要







































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专科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slw.net/zztx/62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