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风险较高的心律失常,可与室颤及猝死相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室速均需高度紧张,立即处理。例如,多形性室速风险极高,需要立即电复律;相反,单形的非持续性室速甚至可见于正常人。
本文拟结合今年8月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以及年欧洲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谈谈遇到室速,如何做到「缓急有别,妥善处理」。
第一类当机立断,立即干预室速不等于恶性心律失常,只有室速中的「战斗机」才对得起这样的称号。它们具有以下特征:
(1)心室率次/分的单形性持续性室速。
(2)心室率逐渐增加的室速,有发展为室颤的可能。
(3)室速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4)多形性室速,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
简单来说,就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多形的、极快(bpm)或持续增快的室速。这时候不需多想,马上予电复律。
上述4条是比较常用的恶性心律失常标准,而在临床工作中,如果室速除了心悸外,还出现了意识障碍、气促(讲话不连贯)、胸闷胸痛等症状,也可以考虑立即电复律。
电复律之后怎么办:
1.抗心律失常药物
观察心率、血压,有无心衰症状,做心电图。
如无QT延长,则使用胺碘酮,一般先予mg负荷,10~15min后可再给mg,1mg/min,维持6h。随后以0.5mg/min维持18h,同时加上口服mgtid,以快速达到有效的累积量。
QT延长者禁用胺碘酮,这在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病人要特别注意。曾碰到有QT延长的室速患者,使用胺碘酮后室速室颤发作明显增多。
如有胺碘酮的禁忌证,则选用利多卡因。一般先予mg,然后以1~4mg/min维持,注意谵妄等副作用,尤其是老年人。
如血压可,心衰稳定,应该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选用短效制剂倍他洛克平片6.25mg起,或者使用超短效的艾司洛尔,可根据病情随时调整。
2.寻找诱因,立即纠正可逆因素
(1)查看血钾情况,纠正低血钾。Tdp患者注意补镁。
(2)查看用药情况,尽量停用或减量可能致心律失常药物,常见的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左西孟旦、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包括其合剂,如阿斯美)、特布他林及沙丁胺醇雾化剂等。如有QT延长者停用胺碘酮。
(3)纠正心衰:利尿剂、扩管为主,必要时透析,慎用强心药。
(4)纠正心肌缺血。如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考虑行急诊PCI。纠正严重的心肌缺血是室速治疗的根本。
3.远期治疗
参考相应指南的指征,行ICD置入或室速射频消融,这里不展开讨论。
第二类初辨原因,尽快干预达不到恶性心律失常标准,即血流动力学稳定、单形的持续性室速(大于30s),无明显心悸外的伴随症状(意识障碍、气促、胸闷胸痛),我们有时间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这时需要紧张,但不需争分夺秒地电复律。
1.首先,床边备用除颤仪。
密切观察室速的速度(有无增快),波形(是否多变或增宽),血压、神志、伴随症状的变化。拉十二导联心电图。
2.鉴别是否真是室速
宽QRS波心动过速,还需鉴别室上速并差传、束支传导阻滞或者旁路前传3种情况。个人总结了简单实用的几点:
(1)先看律齐不齐。如不齐,考虑房颤。
(2)再看不发作时的心电图,如原有束支阻滞则考虑室上速合并传导阻滞,如有预激波则考虑旁路前传可能。
(3)AvR起始为R波,胸前导联QRS主波同向上或同向下,胸前导联QRS演变既不像左束支又不像右束支传导阻滞,考虑室速。
当然,有经验的医师可使用Brugada四步法或者avR单导联四步法仔细鉴别。但以上均不能鉴别旁路前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从几率上看,宽QRS波心动过速有95%为室速,因此常规按室速处理一般没有大问题。
然而,如心电图有疑点,或者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基础(如无心肌缺血、心衰、心血管危险因素少、年轻)的患者,应该怀疑室上速。
3.处理
应该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原则及用药方法同上。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若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无效,或应用胺碘酮有禁忌证,可应用利多卡因。寻找诱因,及纠正可逆因素。
另外,有部分特发性室速对维拉帕米敏感,又叫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这类室速无结构性心脏病,一般耐受较好,转变为室颤或猝死非常少罕见,典型心电图表现为类似RBBB合并电轴左偏。
如临床上碰到室速的病人,较高频率(bpm以上)仍耐受较好,说话流畅,无气促,既往无缺血性心脏病、心衰等病史,有典型心电图改变,需考虑特发性室速尤其是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的可能。
这类室速一般对胺碘酮及利多卡因效果较差,应予维拉帕米5~10mg静注复律。
另外,右室流出道室速及左室流出道室速均对维拉帕米敏感。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维拉帕米在非结构性心脏病特发性室速中使用是安全有效的,但在结构性心脏病中使用就有风险。室速是否使用维拉帕米复律,需要有一定心电生理基础的心血管专科医生进行判断。
第三类鉴别诊断,风险有别,合理干预
其实临床上遇到的大部分室速均为非持续性室速(NSVT),并不需要过分紧张,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鉴别诊断。非持续性室速是指连续3跳或以上、持续小于30s,频率大于bpm的室性心律失常。
1.发病率高,比较常见
NSVT的发生率可能比想象中高。请看下面一组数字:
11%表面健康的老年人有NSVT。而在急性心梗48h内,45%的患者有NSVT。在心梗48h后至第1个月,NSVT发生率约为5%~10%。
在心肌病中,肥厚型心肌病NSVT发生率为20%~30%,扩张型心肌病为40%~70%,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为2%~15%。
心衰患者30%~80%有NSVT,发生率与EF相关,EF越低,发生率越高。NSVT如此的高发生率,碰到其实不必「大惊小怪」。
2.鉴别诊断,风险有别
年欧洲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指出「心脏事件风险通常是由潜在的心脏疾病而不是心律失常所致。因此,推荐针对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最佳治疗」,是I级推荐A级证据。
这是非常精辟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危险的不是室速本身,而是原发病。比如特发性室速,无结构性心脏病,频率可很快,但罕见室颤及猝死。
缺血性心肌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结构性心脏病本身就有较高的猝死风险,如合并NSVT,则猝死风险进一步增高。
比较特殊的是,ACS于48小时内出现NSVT,不增加猝死风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南中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亦归于结构性心脏病的类型。
因此,明确原发病的诊断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收集病史:晕厥、晕厥前兆、黑曚等病史;猝死家族史;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
(2)常规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
(3)冠脉造影;MR(识别ARVC等);电生理检查。
3.合理干预
(1)上文提到,心脏事件风险通常是由潜在的心脏疾病而不是心律失常所致。因此,主要的干预手段应该是治疗原发病。
简单来说,ACS、缺血性心肌病应该行血运重建;有心衰的纠正心衰;特发性室速可考虑射频等等。
(2)是否使用胺碘酮:
中国的指南中有以下描述:
1.有症状NSVT,可以选用胺碘酮,因其可抑制心律失常而不恶化预后
2.ACS患者NSVT非常常见,很少与血流动力学相关,无需特殊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关的NSVT,可考虑给予胺碘酮治疗。
3.DCM伴无症状的NSVT患者,不推荐应用胺碘酮治疗
总的来说,有症状的或影响血流动力学的NSVT可用胺碘酮治疗,可减少心律失常发作,但既不减少猝死,也不恶化预后。
然而,如果不处理,盯着监护的护士或者值班医生将整晚不停地给你打电话,想想还是用为好啊。
处理室速,缓急有别。与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
本文作者为中医院麦憬霆医师。
长按并识别下方北京治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