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人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病死率随年龄而增加,特别是冠心病。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绞痛的患者通过介入得以存活,心肌缺血性冠心病患者的数量从而较前明显增加。
接下来羊羊会对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方面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cardiomyopathy,ICM)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ICM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日渐严重。临床表现
(1)心脏增大:患者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史,常伴有高血压,心脏逐渐增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史。
(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多逐渐发生,大多先呈多心衰竭,然后继以右心衰竭,出现相应的症状。
(3)心律失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这些心律失常一旦出现,将持续存在,阵发性心动过速也时有发现。有些患者在心脏还未明显增大前已发生心律失常。
治疗
1一般治疗消除一切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加速冠状动脉硬化的进展)、血压升高、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控制体重等,尤其对有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合并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因此更应引起重视。
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如老年人常会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时应加以考虑老年人的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肝功能下降、体脂增加以及其他老年变化,这些变化使生理应激功能低下,使药物代谢、排泄缓慢,易出现药物中毒和副作用。
同时,要注意防止心力衰竭诱发因素的发生,如呼吸道感染、输液过多过快等因素。
1.饮食
因患缺血性心肌病,需经常服用利尿药,故饮食的限制不必过严。老年人体液减少,肾吸收钠的能力减退,易引起低钠血症,导致脱水、血压下降、血液浓缩、血栓形成。服用利尿药时可不必过度限制钠盐,一般2g/d~5g/d,心力衰竭严重者要限制在0.2g/d以下。液体摄入量ml/d~ml/d。应食用高蛋白、低热量、高纤维素等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
2.休息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休息与活动应根据心功能的状况安排,合并有心力衰竭时应强调有足够的休息。休息的时间要长,早期即应鼓励患者在床上做四肢活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轻度心力衰竭者应避免剧烈活动,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如太极拳等。中度心力衰竭应限制日常活动量,可短距离散步、短时间气功等。重度心力衰竭应卧床休息。
老年人心力衰竭时既要强调休息也要强调适量活动,以不增加发生胸闷、气短等症状为前提。避免长时间卧床休息,防止发生褥疮及引起静脉血栓形成、栓塞等疾病。
2药物治疗1.改善心肌缺血
硝酸酯类药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储备功能低下,缺血可引发收缩力下降,使心衰加重。硝酸酯类药物作为抗心肌缺血药的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应用最广泛、疗效最可靠的一线药物。
2.纠正心力衰竭
近60年来,大量有关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和概念更新,治疗和策略有了新进展。因此,现今的治疗目标是改变心室重塑和细胞凋亡,达到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3.纠正心律失常
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应在纠正心力衰竭,祛除诱发因素,纠正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进行。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十分常见,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还可导致猝死。
预后
缺血性心肌病预后不良,可能比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还差,其5年病死率50%~84%。如果有显著的心脏扩大,尤其是有进行性心脏增大者,2年内的病死率可能有50%。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继发性严重心律失常和猝死。
参考文献:
[1]张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要点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
[2]马琳.缺血性心肌病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
[3]李国庆,郭自同.缺血性心肌病性冠心病概述[J].医学与哲学(B),,(08):20-24.
[4]李新立,周艳丽.缺血性心肌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07):-.
图片来源:白癜风会传染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