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我国—年家医院例住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率、治疗及预后状况,发现随着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增加,AMI的发病率由年的3.7/10万增加到年的15.8/10万。尽管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降脂药普及应用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明显增加,但住院死亡率并未有显著改善,说明我国AMI的管理现状仍十分严峻,有待进一步规范。
结合医学,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对改善AMI预后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临床和实验皆显示活血化瘀中药,尤其是益气活血中药有广泛的药理效应:如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再生、抗血栓形成、抑制炎症反应,限制心室重构等。近年来,一些多中心、随机对照的较大规模临床研究,为结合医学临床治疗AMI的应用也提供了证据。
20世纪70~80年代,陈可冀院士提出气虚血瘀是AMI的主要病机,倡导益气活血法治疗AMI,并研制“抗心梗合剂”(由黄芪、丹参、党参、黄精、郁金、赤芍组成)用于AMI治疗。临床研究表明,该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AMI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AMI患者血运重建后组织水平灌注的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益气活血中药(益气药心悦胶囊和活血药复方丹参片配伍)对AMI患者血运重建后心肌再灌注水平的影响,证明其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可进一步改善AMI患者心肌组织血流灌注水平和左室功能,从心肌组织灌注方面证明了益气活血中药治疗AMI的优势。张伯礼院士主持的“芪参益气滴丸对MI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设计,涉及80多个中心,入选例MI患者,证明芪参益气滴丸在MI的二级预防方面具有肠溶阿司匹林相似的疗效,为MI的二级预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中药干预途径。
国家十一五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益气活血中药干预介入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国际注册临床研究”,涉及国内13个中心,入选例患者,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设计,证明益气药心悦胶囊和活血药复方川芎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进一步减少介入后ACS患者1年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改善生活质量,且在半年中西药联合应用过程中,无增加出血风险等。课题组进一步观察益气活血中药配伍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AMI后大鼠血小板功能和血栓形成的影响,表明益气活血中药配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抑制AMI大鼠颈动脉动脉血栓形成,对出血相关因素没有明显影响,为介入后ACS的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提供了安全性依据。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以Markov模型模拟益气活血中药联合西医常规干预和西医常规干预PCI后ACS患者的动态转归,评价益气活血中药干预PCI后ACS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表明益气活血中药联合西医常规干预6个月,可进一步降低PCI后ACS患者10年内全因死亡、AMI、中风和UA发生的风险,改善生存质量。
传统中医药学或天然植物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物信息。从天人合一的生物系统论认识,传统中医药学蕴含的生物信息在人类的进化和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揭示传统中医药学或天然植物学的科学内涵,并将其转化应用于促进人类健康,仍是今后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近5年来,笔者采用中药涂层支架干预中国小型猪冠脉介入后血栓形成和再狭窄发生,发现中药涂层支架不仅可抑制介入后动脉血管内膜增生,还可促进血管的内皮化,这一双重有益的药理效应,是目前化学药物涂层支架所不具备的。利用荷瘤心肌梗死大鼠,在体观察益气活血中药有效部位对肿瘤组织和缺血心肌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非常有趣地发现其对同一大鼠的肿瘤组织有抑制血管新生作用,对缺血心肌组织有促进作用,这种双重矛盾的药理作用为肿瘤合并心肌缺血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值得尝试的干预方法。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系统探索其内在机制,有理由相信结合医学或传统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AMI治疗的整体画面上,会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第5期,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