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纳入年6月至年4月间例行PCI术患者(年龄大于18岁,PCI术后服用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CYP2C19的基因分型在7个中心(佛罗里达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马里兰大学、阿拉巴马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匹兹堡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受许可的临床实验室进行,且检测不晚于行PCI术。
基因检测结果反馈给EHR作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参考依据,而最终治疗策略遵从临床医师判定。其中,携带一个LOF等位基因为中间代谢型(IM),携带两个LOF等位基因为慢代谢型(PM)。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是指无氯吡格雷使用禁忌或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为IM或PM,临床改用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
比较了携带LOF等位基因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与调整用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缺血性卒中、心肌梗塞、死亡)的比例;调整用药治疗,非携带LOF等位基因患者与携带LOF等位基因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临床终点包括术后12个月内死亡、心肌梗塞(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缺血性卒中、支架内血栓、不稳定型心绞痛。
结果:
携带LOF等位基因患者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明显高于非携带者(60.5%vs15.5,p0.)。携带LOF等位基因人群,使用氯吡格雷的人群相较于调整治疗的人群,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p=0.)。
非LOF组与LOF-调整治疗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60)。非LOF组中,使用氯吡格雷人群与调整治疗的人群,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无明显差异(p=0.98)。
携带LOF等位基因人群,使用氯吡格雷的人群相较于调整治疗的人群,其他缺血事件(支架内血栓,不稳定型心绞痛)风险明显增高(p=0.)。非LOF组相较于LOF-调整治疗组,其他缺血事件发生无明显差异(p=0.69),非LOF-氯吡格雷组相较于非LOF-调整剂量组,其他缺血事件发生也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临床结果显示CYP2C19功能丧失等位基因携带者,相较于调整氯吡格雷治疗,进行氯吡格雷治疗的人群,其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增加。
CYP2C19功能丧失等位基因影响氯吡格雷活性代谢和PCI术后药物的使用,本文从临床的角度反映了基因分型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携带LOF等位基因患者换用其他P2Y12受体抑制剂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数据显示,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这也为临床工作者进行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
参考文献:
JACC: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January22,,1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