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5日,由北京心脏学会主办、安进公司赞助的“ESCAPE超高危患者复杂病变PCI学院”项目基地交流会在医院隆重举行。医院葛均波院士担任会议主席并致辞,医院马剑英教授、陆浩教授、沈雳教授、李晨光教授、分别就CTOPCI中疑难问题解决、PCI术后药物综合管理、依洛尤单抗在超高危患者复杂病变PCI中的应用以及CHIP人群PCI分享了其观点和经验,随后参会者参观了医院PCI导管室,并观摩了由吴轶喆教授主持、陆浩教授带来的2例精彩手术演示,受益良多。
葛均波院士:我们是书写和创造中国PCI历史的一代人
葛均波院士PCI从年应用于临床至今已经有40余年。葛院士特别提到,中国首例PCI可以追溯到年医院熊重廉教授与美国专家联合开展的第1例PTCA。从年到年期间,中国PCI发展缓慢,年高润霖院士首次中国横断面调查显示PCI数量约例。而后PCI逐渐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医院医院每年开展PCI达2万多例,医院心内科、广东心医院的心内科每年PCI也超过了例。回顾PCI发展历史,我们是书写和创造中国PCI历史的一代人,我们对冠状动脉病理生理、解剖的认识不断深入,PCI初期相关设备和器械包括支架、球囊、导管和导丝都相当基础,随着技术和器械的持续改进,我们才能够开始挑战疑难病例如左主干病变,而后是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挑战CTO病变,以及利用左室辅助装置为心功能很差的患者进行PCI。PCI早期并发症发生比较多,随着药物治疗的进展,技术、技巧的发展,器械的改进,目前并发症已经非常罕见。希望通过ESCAPE超高危患者复杂病变PCI学院,大家互相探讨,分享交流,未来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更多患者提供好的治疗手段。马剑英教授:CTOPCI中疑难问题解决方案
马剑英教授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CTOCC)的CTO-PCI推荐路径流程图是临床CTOPCI策略制定的重要参考。要做好CTOPCI,首先要认真读图,仔细研究造影,评估CTO病变,高质量的术前双侧造影是标配,即要时间足够长,也要体位足够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造影显示有锥形残端的病变容易成功,造影看不到锥形残端可以XTR尝试。马教授通过实际病例强调,仔细分析术前造影可获得最佳侧支部位的关键信息,对既往失败的病例,既往尝试的造影评估更重要,可以了解既往失败的重要原因,找到未曾尝试的可能,判断此次手术成功的决定因素,利于此次术中转换策略。当术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再次分析术前造影,仔细分析是否忽略了某些关键信息,如患者具体情况,判断存在不可见侧枝的最大可能性等;还可以适时应用IVUS,如对开口处闭塞、ReverseCART不成功时、真假腔判断、支架定位、假腔重回时;必要时,可以采用Knuckle来识别血管的走行、绕过钙化等。在CTOPCI过程中,还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不要一错再错,要通过合理推理,适当转换思路,选择最佳解决方法。陆浩教授:PCI术后药物综合管理是整个冠脉管理的关键
陆浩教授PCI术后患者仍面临支架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以及非罪犯病变的斑块进展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再发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早期研究显示,临床表现越重,冠脉病变越复杂,PCI风险越高的患者,越容易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而且与接受0~1种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虽然病情更重,但远期死亡率更低;且调整多种变量后,随着治疗药物增多,死亡和心肌梗死(MI)风险逐渐降低;证实PCI术后的预后改善与基于证据的药物治疗相关,要管理PCI术后患者的整个冠脉,预防冠脉事件的再次发生,药物综合管理是关键。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强调,PCI术后患者应积极进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抗血小板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及非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治疗、降压治疗以及降糖治疗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风险ASCVD患者和PCI术后患者LDL-C达标率低,且即使接受高强度他汀治疗仍存在残留风险,亟待进一步强化血脂管理。指南推荐若LDL-C不能达标,他汀基础上可联合应该非他汀类药物如PCSK9抑制剂。另外,还要重视PCI术后的心脏康复管理,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不良预后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沈雳教授:依洛尤单抗在超高危患者复杂病变PCI中的应用
沈雳教授大量研究证实,LDL-C升高是ASCVD发生的根本原因,LDL-C降幅越大,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越低。为更好地制定调脂方案,延缓疾病进展,指南对ASCVD发病风险进行了分层,中国血脂指南将ASCVD患者均列为极高危人群,AHA/ACC胆固醇管理指南将有多个严重ASCVD事件史或1次严重ASCVD事件史合并多个高风险因素患者定义为极高危ASCVD患者。AACE/ACE血脂管理指南将极高危人群进一步细化,并对超高危患者推荐<55mg/dl的LDL-C目标值。毋庸置疑,他汀治疗是PCI术后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PCI术后患者他汀治疗的LDL-C达标率较低。他汀反馈性导致PCSK9升高、他汀治疗的“6%”原则及安全性问题是导致他汀降脂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中国PCI指南推荐,PCI术后他汀治疗LDL-C不达标患者可联合非他汀类药物治疗。AHA/ACC指南亦推荐,对于经最大强度降LDL-C治疗仍不达标的极高危ASCVD患者,可加用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作为首个在中国上市的PCSK9抑制剂,获批适应症包括在已有ASCVD的成人患者中降低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冠脉血运重建的风险,以及用于成人或12岁以上青少年的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依洛尤单抗可快速抑制PCSK9,单次给药后第1周即显著降低LDL-C,在健康受试者中,与安慰剂相比可使LDL-C显著降低64%。FOURIER研究证实,在他汀治疗基础上,接受依洛尤单抗能使LDL-C进一步降低59%,并持续维持LDL-C在较低水平,使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卒中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风险相对降低15%,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7%,冠脉血运重建风险降低22%,且无论NSTEMI和STEMI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显著降低,高危(2年内发生MI、既往MI发生≥2次、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获益更大,且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且OSLER-1研究更进一步证实长期使用依洛尤单抗,不良反应发生率会逐渐降低。李晨光教授:CHIP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