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拉松赛季来临,一定要小心这个马拉松

4月即将到来,意味着马拉松最热的赛季也来了,您准备的怎么样了呢?比赛同时也要注意比赛安全哦~

网上时常有关于猝死的新闻发生,通常人们认为猝死是因为现在人的不规律生活习惯以及压力过大,而且缺少运动,通宵娱乐、熬夜上网,还有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已成为比较普遍现象,除此之外,运动中猝死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运动通常都被人们习惯性的认为好事,可以让身体更健康,但有没有慢性疾病或者先天疾病,身体能承受多大强度的运动很多人几乎一无所知。

以下行业,也是猝死高发区域,包括:

●网店店主(全天24H的存在)

●IT程序猿(一天屁股不离座椅,精神高度紧张)

●医生(白班夜班连轴转)

●一线工人(体力劳累,经济压力大)

●运动健将(超负荷的运动量)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热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也有可能会导致严重中暑,甚至死亡,运动猝死的案例中女性比率要比男性低,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的概率为百万分之1.2到1.5,其中97%为男性。相比难度更大的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出现意外的概率反而更高。

尤其近年来马拉松赛事遍布大江南北,似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马拉松赛事。“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坚忍不拔、超越极限”是马拉松最核心的价值体现,也是马拉松吸引无数跑者的魅力之源。此前英国和美国的数据统计,跑马拉松发生猝死的概率分别为0.8人/10万和0.75人/10万,也就是说大约13万人次的马拉松选手中,才可能出现1例死事件,因此,相比之下,马拉松并非一项高风险的运动。

那些危险系数高的多的滑翔伞、拳击、攀岩,以及我们习以为常的骑车、开车、户外徒步,在危险发生的概率上都要远高于马拉松。

马拉松猝死的发生被大肆解读是为什么呢?大抵是因为诸如滑翔伞、拳击这样的更具挑战的运动离普罗大众尚有距离。而骑行和开车出现的事故又过于常见。这样一来接地气的大众马拉松就具备了成为话题中心,“猝死”成了新闻热词,每一次马拉松猝死的发生都自带大喇叭效果,传播惊人!

中国马拉松第一例参赛选手猝死的意外事件发生在年北京马拉松,逝者为20岁的北京交大学生刘红斌和64岁的长跑爱好者胡守礼,分别参加半程和全程马拉松项目,这也是这项国内历史最悠久马拉松的第一例猝死事件。

此后几年广州、厦门、香港等地的马拉松也都有悲剧发生。年中国马拉松进入赛事井喷期,-这三年共发生了14例猝死(年4例、年5例、年5例)。

而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运动猝死发生比例最高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占33.98%,大量对长跑猝死事件的研究发现,发生猝死的时间段,主要在半程段、冲刺时,以及到达终点之后。

那么到底如何预防呢?

做好赛前检查,多数马拉松运动猝死的发生和运动者遗传的显性或隐性心脏疾病有关。大强度运动作为一种诱发因素,引起心肌急剧的血流变化和短暂的心肌缺氧。这可能诱发了心脏疾病的发生,导致运动性心肌猝死。在马拉松诱导的心脏猝死中,冠状动脉异常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做好赛前心血管疾病的检查,尤其是冠状动脉异常的筛查,对预防马拉松赛场心血管事件意外的发生尤为重要。

比赛装备上,多留意比赛当天的气温和湿度,选择合适的衣物,不要在比赛日尝试此前未使用过的装备。心率表也能更好的让你了解当下身体状态。注意比赛细节,比如赛前热身。有条件者赛前一两周即调整到比赛时间,保证睡眠,调整作息,饮食也要有针对性。

报名马拉松时,注意组织者在补给、医疗点、医护人员、AED等救助设置上的安排,选择可靠的赛事也是为自己多加一份保护。同时一定要避免替跑,以最大限度保障自己权益。马拉松赛事近年在组织上也在不断提升安全措施,包括报名时强制选手提交体检报告,在赛道上设计足够多的救护站和自动除颤器,有些还一路安排了医疗跑者做机动巡查。不过这些都是预防和补救,很难做到绝对的保障,这其中最关键的还在选手自己。

长跑中出现运动极点时,人体感到最“难受”的阶段,心跳和呼吸加快并感到肌肉无力,意识中会出现放弃比赛的念头。这种状况往往在长跑进行到半程时出现,人们常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这种处理方式并不科学。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也许可以挺过去,但不经常从事长跑运动或者说身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往往容易在这个时候突发病症,导致晕厥、甚至猝死等意外。

正确方式:当面对极点时,跑者应该适当放慢速度,减小身体的负担,等到身体适应后,再选择是否恢复速度。

谨慎冲刺

马拉松猝死大多出现在半程马拉松或更短距离的项目上,且高发于比赛后半段,尤其是终点附近。马拉松比赛的猝死意外多发生在终点附近,主要是心脏功能存在问题,形象地说就是心脏“打”不出血,造成全身供血不足,导致死亡。一般发生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硬要冲刺更容易诱发潜在疾病。当选手以几近爆缸的状态去咬牙拼最后一段路,身体也到了很危险的一个临界点,心脏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正常状态。

正确方式:在长跑即将到达终点时,不要轻易加速,而业余选手更应该选择逐渐减速,以便在到达终点后慢慢停下来,防止跑步骤停带给心脏的压力。此时无论是体能还是肌肉力量都处于比较疲惫的状态,长时间运动下心脏的负荷也达到一个较大值,强行提速容易受伤,也非常容易引发心脏问题。而且长距离赛事,终点前的发力对成绩并无多大影响,对身体带来的压力却是成倍的。

剧烈运动时血液多集中在肢体肌肉中。由于肢体肌肉强力地收缩,会使大量的静脉血迅速回流到心脏,心脏再把有营养的动脉血压送到全身,血液循环极快。如果剧烈运动刚一结束就停下来休息,肢体中大量的静脉血就会淤积于静脉中,心脏就会缺血,所谓没有了“回心血”,容易造成心跳的骤停,从而导致猝死。

正确方式:长跑冲刺后一定不能立即停下来,要做一些缓冲的运动,例如先走一走,然后做一些肢体的拉伸运动,这些“缓冲”会减少猝死的发生。

运动猝死的发作时间非常迅速,几十秒内就可能毙命。但是实际上,在猝死真正发作之前,人体是会有不良反应的,如短暂的心绞痛、咽部梗咽,头晕、心慌、恶心、胸闷、浑身无力、夜间过于兴奋睡不着。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是运动的正常反应,并没有对其重视,以至于惨剧的发生。

在不良反应时仍然坚持运动,虽然是有毅力的表现,但却是非常危险的!

老鸟也要谨慎

哪怕是一个久经沙场的马拉松“老鸟”,也不代表着他对自己身体就是完全了解的,有些身体隐疾未被察觉并不代表不存在。国内外都有不少完成过多场马拉松的老鸟,却在某一次比赛中忽然倒地的例子。因此马拉松跑者对身体,尤其是心脏方面的全面体检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和几乎所有人类航天史上的教训类似,灾难的发生都出现在细小的不易觉察的部件上,然而隐情却在很早就埋下了。

体检不代表一切

假使体检时真发现心脏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美,马拉松之门未必就从此对你关上大门。国外有医院判了极刑,被认为绝对不适合参加运动,但他们最终慢慢锻炼,甚至完成了马拉松且成绩斐然。比较被认可的看法是,适量的跑步对心脏是有益的,尽管它不会让人彻底远离心脏病。那些在马拉松中发生意外的跑者,即使他们不去跑步,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疾病发作。

半程更需谨慎

参加全马的选手通常跑龄更长,对自身能力更了解,而半马选手的参赛经验相比要缺乏不少,觉得自己尚有体力或为了实现成绩往往选择冲刺完赛;另外一些已经完成过全马的选手,面对半马时难免有轻视,殊不知距离减半并不意味着难度减半,盲目在半程项目上拼速度,受伤概率也会增加。

准备好再参赛

首先成为马拉松跑者意味着你有长期且规律的训练,足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做好应对马拉松这样长距离的准备。马拉松比赛规模庞大,组委会无法强制确保每个人都经过有效体检,走过场式的体检报告只停留在简单的血压、心率,远远无法保证你适合参赛。赛前全方位体检,尤其心血管方面是很有必要的。医院提供的平板测试、彩超等都可以检测心脏是否存在先天疾病缺陷。

感到不适、及时退赛

如果自己感觉身体不适,应立即慢慢放缓速度,寻求赛道旁志愿者或他人的帮助。如果看到他人忽然倒地,切记第一时间求助赛道医疗志愿者,并尽快协助志愿者转移伤员。人的大脑只贮藏了大约10秒的氧气,心脏停止供氧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发生意外时抢救越及时越好,每晚1分钟,存活几率便降低7%至10%。

结束语

“量力而行”对每一位参赛者都是需要被强调的。那些意外归根结底,大多是因为参与者自身的越界,可能是潜在病因、尤其是心脏方面的问题被激发,也可能是尝试突破自己却成了爆缸透支。哪怕是十公里或更短距离的“迷你马拉松”,对身体也有一定要求。贸然去跑马拉松带来的伤害很可能是不可逆的,为了成绩或者为了完赛而硬撑,都极有可能酿成悲剧。

猝死者中不乏身体健康且全面体检的人,仍难免意外,因为长跑时身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温度湿度和当时的状态都会左右体感,感到不适切记降速至步行,有必要及时求助他人。如果无法达到比赛状态,与其硬拼,不如换个更稳妥的心态,慢慢跑或下次再来。相比生命而言,完赛、成绩、名次这些又算的了什么呢?

#马拉松猝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slw.net/xjtzs/63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