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是一味大家熟悉的中药,民间有三七“生消熟补”的说法。“生”是指生用三七,“消”是指生三七能止血活血、散瘀消肿。“熟”是指熟用三七,“补”是指熟三七的补血理血、补益健身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民间还有吃三七粉可以祛斑的说法,因此很多女性把它作为美容圣品。以上说法究竟对不对,人人都适合服用三七吗?小编在这里向大家介绍。
三七的主要成分是皂苷类、挥发油、黄酮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皂苷类是它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三七功善止血,又善化瘀,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气之长,用于出血证的治疗;善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之佳品,被誉为金疮杖疮之圣药,用于瘀血证的治疗;善消肿止痛,祛瘀生新,为治疗疮痈肿痛之良药,用于痈疽疮疡的治疗;还可联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糖尿病足等疾病。
年版《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
(1)三七功用补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功效最良,是方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
(2)扩张血管的作用。
(3)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具有抗疲劳、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
(4)抗炎症作用。
(5)具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能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恢复到正常,但不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
(6)抗肿瘤作用;抑制疤痕增生。
(7)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8)降低血脂及胆固醇作用。
(9)保护肝脏。
任何人都适合服用三七吗
首先孕妇忌服。
《本草从新》中记载“能损新血,无瘀者勿用”;《得配本草》中记载“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者禁用”。血热妄行是指热入血分,损伤经络而表现的出血证候。三七虽好,但不能作为保健品自行服用,更不能超剂量服用,需要由医生辨证施治后决定是否需要服用及选择适合的剂量。作为治疗药物,内服三七用量为3-9g,三七粉用量为1-3g;外用适量。
三七在临床上的应用
①治疗心绞痛
每次口服o.45克,日服3次,重症加倍。16例以心绞痛为主诉的冠心病患者,经治疗除1例心绞痛合并急性心肌梗塞者用药数天无效而停药外,其余15例止痛疗效均满意。有4例原需长期服用复方硝酸甘油片者,服三七后即可停服;5例合并高血压病者,服药后血压缓慢下降;3例服药后心率转缓;4例心电图轻度好转。实验结果证明,三七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又有降低动脉压及略减心率的作用,使心脏工作量减低。上述作用,均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缓和心肌需氧与供氧不足之间的矛盾,因而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利因素。又据少数病例观察,每日用三七粉1.8克,分3次食前服,连续1月,对降低血脂及胆甾醇有一定效果。服药期间未见明显副作用,有些病例服药后觉精力旺盛,临床症状亦有所减轻。经血常规检查,血象无明显变化,对血小板似有提高之作用。
②治疗咯血
三七粉2~3分,日服2~3次,共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及肺脓肿等病引起的咯血患者10例。咯血1次量为50~毫升不等。服药后5天止血者1例,10~30天止血者6例,31~60天止血者3例。其中完全止血者8例,有2例于止血后1~2周又有少量咯血。此药对肺部疾患有止血、镇咳,祛痰及镇痛作用,服药后无1例产生副作用。
③治疗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
用三七研细末,每次3分,日服3次,开水送服。共治8例,治愈7例。一般服药后2日腹痛减轻,4~5日后肠蠕动恢复,7日左右肠梗阻解除,10日基本全愈。继续服药15天以巩固疗效。
④治疗眼出血
应用1%三七液点眼,每日2~6次。或先用0.5%狄卡因点眼,再加少量2%普鲁卡因于1%三七液内,一同注入结膜下,每次0.1~0.3毫升,每日1次。观察12例外伤后或眼内手术后前房出血的患者,Ⅰ°出血患者(前房出血在3毫米以下)在1~2天内血液吸收;Ⅱ°出血患者(前房出血在3毫米以上,不超过瞳孔中间线)在3~4天内吸收;Ⅲ°出血患者(前房出血超过中间线一直到前房全积血)多在第6天左右被吸收。最严重的全前房出血患者,都在3~6天内吸收。应用上述溶液,不论点眼或结膜下注射,均无不良反应。医院眼科医生应用。
延续解读
三七花
三七花为生长二年以上的三七尚未开放的花蕾,民间作茶饮用,有清凉、平肝、降压之效。现代研究表明:三七花是三七全株中含三七皂苷最高的部位,含量高达13%以上,以Rb族皂苷为主,具有镇静安神、抗炎镇痛、降血压等药理作用,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偏头痛、失眠等症。它具备三七的大部份功效,但是与三七不能等同,两者是有区别的。
性味:三七花性凉,味甘、微苦。
功效:三七花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免疫调节、活血通脉、养生抗衰、消炎镇痛作用的有效成份。具有显著的平肝、祛痰、平喘、镇痛安眠、扩冠、抗过敏、排毒养颜等功效。
用法:三七花常用开水冲泡,代茶饮。也有用来炒肉的。
三七花和三七粉最大的区别:三七粉是补血圣品,双向平衡血脂。而三七花性凉,不具有补血功效,贫血患者应少量饮用。
本文来自网络医学书籍,如有使用不当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