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区泽榆,中共党员,内科主任医师,医院原内科主任,江门市直卫生系统著名专家。
每当说起区泽榆主任,相信大家的脑海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个子不高,但温文儒雅,总是以翩翩的学者风度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是一位工作态度严谨、技术精益求精的谦谦君子。那些年,相信所有聆医院人,都会被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造诣所打动并折服。区泽渝主任上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在北大一院内科工作。为了支持家乡医疗事业,毅然返故乡江门。工作几十年直至退休。作为晚辈,有幸师从区主任学习和工作,更是受益匪浅,当年他严谨的教学查房情景有如昨天,历历在目记得每次查房的前一天,区主任都会提前仔细浏览每一个患者的病例,细心的用一张纸把患者的各项情况、检查结果等都详细的记录在纸上,然后提前自己查看一次病人,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纸上详细的记录患者现在的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教学提问点等。由于区主任查房很细致,很严格,经常提问,所以我们都必须加班认真了解患者病情,看书、查找相关资料,做好查房的准备。第二天,区主任会提前1医院,再次先行查看一次病人的情况。查房期间,区主任会让大家汇报病例,告诉我们他对该病人的诊断、治疗的思路,然后他会根据该病人的情况,提出如何诊断、治疗等。如高血压查因的患者,区主任就会将头脑中的“教科书”翻阅起来,把继发性高血压的各种病因向大家详细地介绍,每一种病因该如何排除等。区主任的临床基础相当扎实,理论水平很高,每次查房他都会向大家演示各种规范的“视、触、叩、听”的标准步骤,向大家传授丰富的临床经验。每次大查房,一查就是2-3小时,对于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可能略略吃力,但是区主任面容不改,积极认真。以前病房没有空调,他长期身边带着一块手绢,每10来分钟就要擦下额头的汗水,每次查房结束,大家都会看到那手绢已经湿透了,大家看着都觉得心疼。但区主任就是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坚持下来,为的是肩上的那份责任。对病人一视同仁,尽心尽责,更体现他医者大爱无疆的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次,当他经过一晚的通宵抢救、上午大查房,中午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用午膳时,科室的一个电话又让他撂下饭碗,医院,原因是一位不愿意住院的剧烈胸痛患者。区主任回到病房后,耐心的询问了患者的病情,考虑患者可能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他耐心反复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最终说服患者留院观察。患者胸痛症状典型,但心电图多次复查未见异常,未明确的诊断让区主任丝毫不敢放松,他静静的守护在病房。突然,走廊里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室颤!”区主任飞快的跑到患者床前,见心电监护显示的就是“室颤”,他迅速戴上手套,双手紧握除颤电极板,一次、两次、三次……终于除颤成功。他深深的舒了一口气。心电图显示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及时进行了溶栓治疗(由于当时医疗条件限制)。经过以上处理后,时间已经到了晚上8时了,这时候,区主任才拖着异医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心中时刻想着病人的人,遇到科室里有危重的病人,晚上护士都会收到区主任打来的电话,询问患者的病情及变化,指导值班医生处理患者,有时候甚至是晚上1、2点,他都会打电话到病房再三询问病房情况后才能安心入睡。虽说他在业界早有名气,但他从不以专家自居,反而是以更敬业的精神去服务患者,用他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去回馈社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经济困难的病人三易处方,在严寒的冬天为病人捂热听诊器,这一切好像微不足道,却是涓涓细流暖人心。就是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专业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医院的发展奉献着自己不老的年华。△我院院长黄炎明节日慰问区泽渝主任
区主任在正式退休后仍坚持无报酬义诊,长达三年,并且坚持写作,把自己一生的经历通过一篇篇散文写出来,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医学、文学依然!
今天,希望通过分享前辈的故事,与大家一起再次接受心灵的洗礼,让大家谨记誓言:“因为人有爱,我们的技艺也有爱,我愿尽我的能力与判断,用医疗帮助患者,决不用以伤害人及用于不正当目的。”来源:《追寻前辈的故事》编辑:龚静(江门日报)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