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性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受体阻滞剂地位

  心血管事件链需全程干预

  VictorJ.Dzau等发表于年Circulation的报道显示,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相关病理事件的后果,从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吸烟、心率等),到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MI)、心律失常及心肌丢失、心脏重构、心室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及终末期心脏病的发展,即其提出的“心血管事件链”。β受体阻滞剂在该事件链中十分重要,不仅在于其能治疗冠心病,还在于其能阻止冠心病这一“冰山”的“上浮”,减缓疾病进展。

  冠心病的高发病率需予以重视

  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时代,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并非“罕见疾病”。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指南显示,45~54岁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心绞痛患病率分别占2%~5%和0.1%~1%;而在65~74岁人群中,分别占10%~20%和10%~15%;总患病率约2%~4%;西方人群心绞痛发病率为0.5%~1%。GabrielSteg等统计REACH研究中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门诊患者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示慢性心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稳定性心绞痛、死亡/MI/卒中/住院、死亡/MI/卒中、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MI及心血管死亡比例分别为6.9%、1.4%、3.8%、6.44%、15.2%、4.5%、1.4%、1.4%和1.8%。可见,心绞痛并非良性疾病。

  指南推荐:β受体阻滞剂为改善心绞痛预后一线用药

  慢性冠心病的治疗,对于心脏病变局部可行PCI治疗;对于总体疾病和心肌后续事件,可予以药物治疗。而择期PCI,仅用于对FFR0.75的患者改善症状,成功的PCI并非总能减少抗心绞痛药物治疗。

  ESC指南对于心绞痛治疗,在改善预后方面,推荐生活方式调整,如有MI及心功能不全,使用阿司匹林、他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在改善症状方面,推荐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CCB)作为一线用药,伊伐布雷定、硝酸酯类药物和尼可地尔为二线用药,另外,推荐曲美他嗪进行代谢调控。

  循证证据:β受体阻滞剂具有疗效优势

  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常用于心绞痛治疗,可改善症状及运动试验所有指标。在改善预后方面亦已有证据。TIBBS研究(总体缺血负担比索洛尔研究)纳入例慢性心绞痛患者,其结果显示,比索洛尔和硝苯地平均可减少患者缺血事件、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总负荷,但比索洛尔组更具优势,且无事件生存率更高。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急性MI治疗,可缓解患者疼痛和镇痛药的使用,尤其对于高血压合并MI和窦性心动过速者疗效最好。β受体阻滞剂用于二级预防的研究证据显示,其在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疗效明显。ACC/AHA二级预防指南指出,所有M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Ⅰ类推荐,A级证据);可用于其他无禁忌证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Ⅱa类推荐,C级证据)。

  真实数据:β受体阻滞剂具有较广泛使用人群

  EUROASPIRE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70岁既往曾接受CABG、PCI或患ACS的连续患者,对比EUROASPIREⅡ(~年,例,平均59±9岁)、EUROASPIREⅢ(~年,例,平均60±8岁)、EUROASPIREⅣ(~年,例,平均61±9岁)研究中患者心血管保护药物使用情况,其中β受体阻滞剂在EUROASPIREⅡ、Ⅲ和Ⅳ中的使用率分别占到63%、82%和81%,可见其覆盖人群广泛。

  总结

  综上可见,在稳定性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仍不可或缺。因其具有全程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作用于心血管事件链的各个方面,有利于稳定性冠心病的防治。

订阅

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







































北京看白癜风病哪个医院最好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slw.net/xjtyh/628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