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一个70后的音乐旅程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与我同时代且喜欢音乐的“70后”!

1关于“70后”

也不知是谁首先杜撰出来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词汇:“X0后”,这个“X”指代的是一个阿拉伯数字,从“0”至“9”皆可,于是,这个新鲜而热辣的词汇便经常见诸报刊、媒体和网络,充斥着人们的眼球。“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争相出现于人们的视野,甚至连乳臭未干的“00后”也偶尔跳出来招摇过市一番。或许,“80后”才是真正的原创,其他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派生词罢了,因为“80后”是伴随着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运动而成长起来的,他们这一代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烙印和历史胎记,于是,媒体为了区别于“80后”,便衍生了众多以十年为一阶梯的“X0后”。

字面上的“70后”指的是自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我生于年,如果将“70后”的历史长河比喻成一个时间尺度的话,那么,“”既不是它的头,也不是它的尾,而是正处于其黄金分割点上。这一年,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发生了太多重要的事情,完全可以用八个字“天崩地裂”和“惊心动魄”来概括。“天崩地裂”是用来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位缔造者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的先后谢世,“惊心动魄”是用来勾勒国人对唐山大地震和粉碎“四人帮”之后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鉴于这一年的历史重要性及其意义,媒体是不是也应该创造出一个贴上历史标签独一无二的新词汇,比如“灾难年”抑或“国殇年”之类的。

提及“70后”这个词汇,我总觉得它有着一个时代的局限性,不够庄重和科学。不可否认,站在年的门槛上,它当然指的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可是如果当时光往前推进一百年,到了年,人们再言及“70后”的话,届时,它到底指的是二十世纪的那个七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那个七十年代?我就不得而知啰!不过,那时我已作古,早已化为一抔黄土,也就懒得思考这个虚无的问题了。

毋庸置疑,“70后”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虽然我们的个性特征并不像“80后”那么明显,而更多的是具备一种“60后”的特征,于此,不妨换个角度来说,我们是承前启后具有过渡性质的一代人。

时下,湖南卫视正在热播《我是歌手》节目,在看了几期节目后,我看到了昔日熟悉的歌手:齐秦、陈明和辛晓琪等,我也听到了一些耳熟能详属于记忆深处的歌曲:《爱》《海阔天空》和《无情的雨,无情的你》等,于是,它触动了我内心那颗柔软的心。不得不承认,我完全不懂主歌、副歌、真音和假音等音乐术语,我不知道什么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我也辨别不出来什么是RAP、ROCK和电子乐,但是,作为“70后”的普通一员,今天,我将以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甚至可以说是五音不全的行外人士的身份撰写这篇文章,以此记录一个70后的音乐历程,只为写下胸中那份纯真的感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精神愉悦。

2童年时期

关于童年的记忆真的是一张白纸,尽管我现在绞尽脑汁也想不起一丁点儿来。我的父母都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作为一个身处小乡村的小男孩,想必那时除了和儿时的玩伴上树掏鸟窝、在稻秸堆里捉迷藏、在沟渠里玩泥巴、在田野里捉青蛙、在臭水沟里嬉水等等,也没什么正事可干。尽管父亲跟随当时下乡的戏班子会哼几句湖南的花鼓戏,可他毕竟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也并非出自音乐世家,故对于音乐的熏陶等同于零,如此这般一无基因,二无天赋,三无嗜好,于是便造就了如今这个于音乐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多年以后,我结婚成家了。当大腹便便的妻子为一个睡在子宫里且不知性别的胎儿播放轻音乐进行胎教的时候,我才知道聆听音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当我用电脑为蹒跚学步的女儿播放诸如《两只老虎》《一只哈巴狗》《我有一只小毛驴》《蜗牛与黄鹂鸟》《小燕子》《小老鼠上灯台》《小兔子乖乖》《鲁冰花》《拔萝卜》和《小螺号》等一首首儿歌的时候,我才知道,现在的儿童是多么的幸福。不可否认,于儿童而言,还是有很多浅显易懂且非常好听的儿歌,可是,那时的我却一首儿歌也未曾听过,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些儿歌当时有没有诞生。总之,我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也没有接受过别人关于音乐的一点教诲,就这样,在无忧无虑中直接迈入了小学。

3小学时期

自从背起书包上学后,平生学会的第一首歌曲便是由聂耳作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那时候,教学条件差,教室里什么都没有,老师应该是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课堂上,老师先是有板有眼地唱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然后,台下的学生音调不一致地也唱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依此类推,一句一句地教下去,直至结束。如果老师觉得学生在唱某一句很不理想时,便会重唱一遍乃至多遍,我们就是在老师这种苦口婆心的领唱下才将国歌学会的。除此之外,老师还特别向我们介绍了其作曲者聂耳的背景,若不然,小小年纪的我们如何知道历史上还有聂耳这个人。说来也是怪事,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也学会了不少歌曲,但对其作曲者却一无所知,只记住了一个与我同一姓氏的作曲家——徐沛东。

读完三年级,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乡里的中心小学,便从村办小学跳到了乡办小学,其教学条件自然也好了些。那个时候,年龄也大了些,便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究其实,也许无需加入吧,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少先队员,于是自然而然便学会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当然,这同样是老师的一项政治任务。每当唱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时,总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好像自己真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可时隔多年,我却漂泊在深圳为一个老板打工,不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也不知道共产主义究竟会不会实现?更不知道一个连家庭生计都难以维持的人谈何去爱祖国爱人民?

在中心小学读书的那三年,有一个音乐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叫谭逸,是一个面容清癯、酷爱抽烟、高大枯瘦的中年人。说是音乐老师,其实他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而且还是我们的班主任,真是一专多能啊!大家都知道,那时农村的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每个老师都有多重身份,比如谭老师,他的第一身份应该是班主任,第二身份应该是数学老师,那个最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的身份才是音乐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作为班主任,他可能要一天二十四小时监督学生,作为数学老师,只需花四节课的时间陪伴学生,而作为音乐老师,一个星期只需花一节课的时间陪伴学生就够了。

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里,我对谭老师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不仅将《数学》课上得有声有色,此外,还会一边弹手风琴一边唱歌,也会使用一种木制的非常简陋的钢琴。每当他玉树临风般将手风琴的背带套在肩膀上,双手左右开弓拉起手风琴发出“哆来咪发索拉西哆”的时候;每当他正襟危坐,双手在键盘上灵活地摁下键盘,双脚在下面不徐不慢地踩动,嘴巴还念念有词地领唱时,这一幕一幕动人的情景,至今回忆起来是多么的感动和温馨。谭老师甚至还教过我们简谱,可我们看见那一条条枯燥的线条和一堆不会说话的阿拉伯数字,小小年纪的我们终不明白它所代表的意义。谭老师见我们孺子不可教,也便作罢,只好机械地教我们唱歌。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学会了平生第一首不掺杂任何政治色彩的歌曲《枉凝眉》,因为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于是谭老师便教了我们这首歌曲。由大作家曹雪芹所写的歌词当然很优美,每当我唱到“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时,眼眶总噙满泪珠,仿佛随时要潸然泪下一般,亦仿佛看见楚楚可怜的林黛玉正独坐床头,黯然神伤正在用丝巾抹眼泪。当然,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其他所有的歌曲我都喜欢。多年以后,我在广东打工,曾专门买过一张收录《红楼梦》所有歌曲的CD碟,这张专辑收录了《引子》《葬花吟》《红豆曲》《紫菱洲歌》《聪明累》《叹香菱》《晴雯歌》《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分骨肉》和《葬花吟》等十多首歌曲,为此,我又另外买了一个CD机,专门用它来播放音乐。尤其是《葬花吟》这一首歌曲,每当听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时总是直击人心,每当听到结尾那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总是令我愁肠百结,让我对林妹妹的飘泊身世心生一种无限的哀伤,仿佛她穿越时空,变成了我的亲妹妹,唱得我的心儿都碎了。老实说,《红楼梦》里面的所有歌曲不仅歌词优美,而且旋律动听,可以说是百听不厌,百唱不腻,也许这就是曹雪芹的魅力,或许是我骨子里对古典诗词的那份情有独钟,尽管我至今也没有将《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完整地看一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每当走在村庄里的时候,总会冷不丁地听到一个妇女唱一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咿呀咿得儿喂”。唱这首歌的不仅限于妇女,还有小姑娘和老大妈,甚至连那些胡子拉碴的男人偶尔也会吼上一句。如此一来,听的次数多了,我也会唱了,后来才知道这首歌曲叫做《回娘家》,是朱明瑛在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所表演过的一个节目,哪知道这首翻唱的歌曲竟风靡全中国,唱红了大江南北,其风头居然盖过了那个住在宝岛台湾的原唱女歌星邓丽君。

那个时候,农村里一些经济比较宽裕的家庭都买了电视机,虽说都是一些14英寸的牡丹牌黑白电视机,但终归还是能看清楚图像的。当时引进了一些香港制造的电视连续剧,非常热播,比如《霍元甲》《陈真》《霍东阁》《再向虎山行》《上海滩》和《万水千山总是情》。这些电视连续剧都有非常好听的主题曲,每当我听到相应的旋律时,我就知道现在正播放什么电视连续剧。每到这个时候,且不理会天是否要塌下来,也不理会父母的呵斥,反正是什么都不顾,先跑到邻居家看了电视再说。因这些主题曲几乎都是用粤语唱的,故当时并没有学会,注意力都集中到故事情节上去了,但还是觉得相当的好听。犹记得,每当响起《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时候,好比万人空巷,邻居家里三层,外三层,被围了一个水泄不通,甚至连外面的窗台上和树丫上都有人,大家将脖子伸得老长,齐刷刷地死死地盯住荧屏中那个小小的霍元甲。因电视连续剧《万水千山总是情》是由一位女歌手唱的,尽管用的是粤语,且不管是否好听,但因为老是被别人反复地传唱,于是我便记住了汪明荃,也平生学会了第一首粤语歌曲。那时的我在观看电视连续剧时,从不刻意去记忆演员的姓名,尽管我知道许文强,尽管我会唱“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可我就是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周润发是谁?直到有一年春节,大哥特意买回来一张年画并将它贴在墙上,我一看似曾相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就是那个扮演许文强的周润发。大哥还说,周润发是他的超级偶像,他特喜欢周润发那帅气的样子,还有他玩弄手枪时的潇洒动作。

4初中时期

读完小学六年级,我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桂阳县第一中学,历史的脚步也悄悄地迈入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说来也是巧合,恰好那一年教育局实行改革,我们撞上了这个节骨眼,所以又多读了一年书,浪费了一年的光阴。如果不改革的话,我们大可不必读六年级,因为我们的上一届就是从五年级直接升入初中的。

进入初中,学会的第一首歌便是其校歌《美丽的一中》,这也算是一项政治任务吧,这是我平生学会的第一首也是最后一首校歌。还是老一套,老师在台上有腔有势一句一句地教,学生在下面鹦鹉学舌,很快便学会了。一旦学会校歌后,它理所当然便成为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目。

记得读初一时,每周似乎还有两节音乐课,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知道世界上还有五线谱这个东西,也知道诸如二分之一音符、四分之一音符和八分之一音符这些不知其意的音乐术语,看着这些尾巴时有时无的蝌蚪在五条线之间游来游去,觉得特别有趣,但过不了多久,音乐课便被取消了,重心迅速转移到中考这件事,所谓的素质教育也便成为一纸空文,于是,有限的乐理知识很快便被忘得一干二净,自此之后,我便再也没有接受过一丁点关于音乐的专业教育。尽管后来有同学作为音乐特长生参加高考,但我肯定不会走上这条路,因为我当时擅长数理化(即《数学》《物理》和《化学》),所以便选择了理科。

不知道《运动员进行曲》和《欢迎进行曲》算不算音乐,如果算是音乐的话,我想,没有几个学生是从内心里真正地喜欢它,因为所有的学生当时都是被迫接受这种音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每当学校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的时候,不是要求学生做早操就是做课间操,特别是做早操,天还未亮,分布在学校各个角落的喇叭便响起了这首曲子,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促你快点起床,不管你有多么的疲倦,不管你有多么地不情愿,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鞭子正鞭笞着你的屁股,让你挣脱温暖的被窝,奔向空旷的操场。而《欢迎进行曲》一般被用在竞技场上,每当响起《欢迎进行曲》的时候,肯定是一群学生正在进行一场田径角逐,枪声一响,伴着曲子,一副万马奔腾、你追我赶、大汗淋漓的激烈场面,它像一个催命鬼似的,驱动着你的双脚马不停蹄地往前奔跑,在这种争分夺秒的体育竞赛状态下,哪还有心思去享受它的节奏和韵律哦!

读初中时,我家也拥有了一台14英寸牡丹牌黑白电视机,从此,再也不用厚着脸皮去邻居家看电视了。犹记得,那时追着看过一些从日本引进的动画片和电视连续剧,比如《聪明的一休》《恐龙特急克赛号》和《血凝》,前两者虽然是动画片,但其片头曲还是挺好听的,《血凝》的主题歌也非常好听,但唱的是日语,我学不来。此外,春节的时候,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是一家人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当晚会结束的时候,工作人员必会齐声合唱《难忘今宵》,于是也便学会了。同时,又经常看见毛阿敏或蔡国庆演唱《同一首歌》,听多了也便学会了。

那个时候,有条件的人偶尔也会去看一场电影,而某些电影也有好听的插曲,又因为该部电影好看,而致使其插曲广为流传,比如电影《芳草心》中的插曲《小草》就被广为传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的声音此起彼伏,其实这首歌是由房新华原唱的,开始并不火,但经小品王著名笑星赵本山一翻唱,就火得一塌糊涂。还有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那个由赵传所唱的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也很火,一些青年男子常常对着一位女子冷不丁地大吼一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呀头”,可见这首歌当时是如何的盛行。这部电影成就了张艺谋和巩俐,其剧本就是根据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所写的《红高粱家族》而改编的,当然,莫言获此莫大的殊荣则是年的事情了。

读初中时,学校曾组织学生们去县城的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来自台湾,它真的是一颗催泪炸弹,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没有一个人不流泪的,除非他是一个冷血动物。因为这部电影,也使其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被唱遍大街小巷。“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没有妈妈最苦恼,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的声音在空气中忧伤地飘荡着。当时,在校园里还流行一首非常欢快洋溢的歌曲,它就是刘文正所唱的《外婆的澎湖湾》,至于这首歌为何这么火?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同学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哼着“澎湖湾啊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这一句来,久而久之,我也会唱了。

5高中时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根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所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在民间广为传播,其中的插曲也得到了很好的传唱。先说《水浒传》,其中的《好汉歌》是由刘欢唱的。“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真的是将整个中国都吼翻了。有幸的是,后来我在长沙读大学的时候,就在贺龙体育馆真真切切地看见潘长江这个矮个子男人又将《好汉歌》吼了一遍;再说《三国演义》,其中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词原是苏轼的《临江仙》,歌词这样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段歌词让杨洪基这么一唱,真是太有历史沧桑感了。此外,由毛阿敏所唱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也是我所喜欢的;再说《西游记》,其中的歌曲我都喜欢,像《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天竺少女》《晴空月儿明》《何必西天万里遥》《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五百年桑田沧海》。我每次听《五百年桑田沧海》的时候,便想起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那双无助的眼神,想不到当年大闹天宫不可一世的齐天大圣也有如此悲惨凄凉的下场,不禁唏嘘不已,还有那首《天竺少女》更是学生们在跳印度舞蹈选择背景音乐时的不二之选。

那段时间,全中国掀起了一股琼瑶热,根据她所写的言情小说而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非常热播,像《水云间》《鬼丈夫》《梅花烙》《婉君》《几度夕阳红》《庭院深深》《在水一方》《青青河边草》和《一剪梅》,于是片中同名的插曲《婉君》《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青青河边草》和《一剪梅》便广为传播,还有赵薇唱的《情深深雨蒙蒙》、高胜美唱的《青青河边草》、费玉清唱的《一剪梅》和姜育恒唱的《梅花三弄》,我都喜欢。此外,另外一部同样是来自台湾的电视连续剧《昨夜星辰》也非常好看,由龙飘飘所唱的同名主题曲也几乎是家喻户晓。

除了琼瑶主导的电视连续剧,国内有些电视连续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正盛行南下广东省的打工热潮,一部电视连续剧《外来妹》热播中国,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激起了打工一族的共鸣,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于是,由杨钰莹所唱的《我不想说》随之风靡中国。说起杨钰莹这个纯情玉女和甜歌天后,她的歌真的是耐听,她当时还唱过《轻轻地告诉你》和《心雨》等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不想说》。时隔多年以后,在潜意识里,我会有意识地将这首歌曲调为我手机里的来电铃声。此外,还有一部国内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同样深入人心,由毛阿敏所唱的同名主题曲更是唱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当时的毛阿敏作为中国的一线歌手,由她所唱的《篱笆墙的影子》《黄土高坡》《烛光里的妈妈》和《绿叶对根的情意》几乎飘荡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那时的我虽然要为高考而备战,也不知受谁的熏陶,开始变得有点文艺气息了,也勉强算是一个二类文艺青年吧。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在家里看电视,在看电视连续剧《书剑恩仇录》某一集的时候,竟觉得它的片头曲《红颜红花》非常好听,便找来纸和笔,待当天的第二集开始的时候,便认真地记录着电视屏幕上的歌词。遗憾的是,由于电视里的字幕跳跃得太快,而我的速写能力有限,一直等到翌日播放另外两集时才断断续续地将它记录完全。因为这首好听的歌曲,我记住了《书剑恩仇录》这部电视连续剧,也记住了扮演陈家洛的那个演员黄海冰。

有一年,学校为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组织学生去县城的电影院观看南斯拉夫电影《桥》。这部电影中的插曲《啊!朋友,再见吧!》,节奏明快,声音嘹亮,传达了一种英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这首歌曲被今天的我设置成手机里的来电铃声。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读高中时,我有几个好朋友,在潜移默化中,我无意中竟被他们灌输了一些音乐常识或好听的歌曲。先说胡志强,他和我是同乡,那时的他很







































北京民间偏方治疗白癜风
治好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slw.net/xjtyl/62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