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医院吕树铮教授指出,抗栓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
我国抗栓治疗的情况是: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比例是46.4%,接受了溶栓治疗的比例是14.9%,未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是27.4%。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再灌注治疗以PCI为主,其中约有40%的患者未接受再灌注治疗。吕树铮教授指出:“我国ACS患者接受PCI治疗比例高于全球(全球的平均比例是13%)的原因可能与我国参研单位均为具备急诊PCI条件的三级甲等心脏中心有关。”
与全球结果类似,我国女性ACS患者危险因素更多。与男性患者相比,中国女性ACS患者的特点是:以75岁的高龄者居多;既往稳定性心绞痛史者居多;合并高血压、心衰和糖尿病者居多;发生STEMI的比例少,而NSTEMI或UA无差异;吸烟者比较少;合并外周动脉疾病的比例少。
我国介入和溶栓时机较全球平均水平有所延迟。全球从就诊至再灌注的平均时间是60分钟,而我国平均时间是分钟。我国STEMI患者90分钟内行直接PCI和30分钟内溶栓的比例均低于全球水平;我国NSTEMI患者从就诊至再灌注的平均时间较全球平均水平延迟达%以上。吕树铮教授表示,“我国有多个县,目前可以做PCI的只有所医院,2/3医院没有开展介入治疗。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道路不通畅,医保的问题,国家相关政策的原因等。”
我国STEMI患者就诊时间与结局相关性。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就诊延迟,仅51.2%的急性心梗患者在症状出现6小时入院就诊,约1/3的患者从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超过12小时;就诊时机延迟,导致ACS患者治疗不充分,死亡率增高,与12小时就诊治疗相比,12小时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率明显降低,相应的死亡率则明显增高。吕树铮教授指出:“溶栓治疗可将ACS的死亡率降低到10%,介入治疗可使ACS的死亡率降低到5%。我国ACS患者院外的死亡率很高,好多患者都来不及接受治疗就已经死亡。”
NSTE-ACS患者不同时间点抗栓药物应用情况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长期使用率较低;入院24小时双抗比例均不充分,尤其是高危人群;GPⅡb/Ⅲa应用比例极低。吕树铮教授指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ACS患者3个月内其凝血因子的活性依然很高,因此一定要坚持长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的治疗。”
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显示,医院,PCI患者也仅占ACS患者的一半约44%,医院仅19%。我国ACS患者氯吡格雷出院后应用率明显下降,而医院医院更低。吕树铮教授表示,这与我国的相关政策有关。同时也需要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民众的疾病知晓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发现,-十年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比例10年间没有增加,接受溶栓治疗从45.0%降到27.4%,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从10.2%上升为27.6%。全部急性心梗患者近半数再灌注治疗严重不足,尤医院;开展急诊PCI的相对数量太少。吕树铮教授表示,这需要完善现有急性心梗诊疗质量的评价考核和报告体系;将溶栓和介入治疗进行结合,医院尽早溶栓,其医院实施急诊PCI。
来源: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