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血栓抽吸是否作为常规应用仍备受争议,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抽吸方法。荟萃分析还显示,与多中心研究相比,单中心研究更容易得出支持血栓抽吸装置的结论,这可能与术者经验、医院级别和试验偏差有关。我们认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首先进行靶病变血栓负荷的评估,对血栓负荷重的患者,可有选择性地进行血栓抽吸,以防止无复流并改善心肌灌注。
采用血栓抽吸导管抽栓时需注意以下要点:
1.对于高血栓负荷病变,即使导丝通过后血流恢复TIMI3级,也建议在球囊预扩张之前进行血栓抽吸,以尽量减少无复流与远端栓塞的发生;
2.抽吸导管头端接近闭塞段时就需要开始负压抽吸;不仅在闭塞段,在其远段血管也要进行血栓抽吸;血栓抽吸要有足够耐心,反复认真抽吸,可间断造影检验罪犯血管血栓抽吸效果;
3.血栓抽吸过程中如停止回血或回血缓慢,常提示可能有较大血栓阻塞抽吸导管,需在负压状态下撤出导管,用肝素盐水反复冲洗后再行血栓抽吸;
4.回撤抽吸导管时要保持负压状态,避免抽吸导管内血栓脱落至闭塞血管段近端,甚至引起其他血管栓塞;
5.在冲洗抽吸导管后应沿抽吸导管向冠脉内病变处注射硝酸甘油和替罗非班,以解除血管痉挛并加强抗栓效果,已经发生无复流/慢血流时,如果血压允许,应及时经抽吸导管向冠脉病变处注射硝普钠;
6.机械抽吸可能是未来大血栓抽吸的有效手段。
另外,对于血栓负荷巨大,应用上述措施效果欠佳、无法有效清除血栓、判断血管大小植入支架,而病变血管远端在介入治疗后已经有血流向远端灌注时,应该及时停止进一步的介入操作,以免造成无复流及其他不良事件,积极抗栓治疗,待7~10天后择期造影和介入治疗。最后,急诊PCI时应尽量选用短支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预扩张和高压后扩张,以最大程度减少因病变处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无复流/慢血流发生。
最后,在有明显血栓负荷的情况下,单纯血栓抽吸可能是不够的,期待更好取栓器械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如MGuard支架是在BMS基础上包被一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滤网以防止支架扩张植入后病变处血栓或脂质斑块碎片脱落栓塞远端血管,滤网网孔为20μm,扩张后可达到μm,对边支血流影响较小。年TCT会议报导MASTER试验显示对于STEMI患者的急诊PCI,相对于BMS或DES,MGuard支架有着更好的TIMI3级血流获得率(91.7%vs.82.9%,P=0.)与ST段回落率(57.8%vs.44.7%,P=0.),30天的死亡率有减少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0vs.1.9%,P=0.06),然而1年随访显示该支架有较高的靶血管再血管化率(11%vs.0.9%,P0.)。
作者:医院王乐丰
来源:《门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