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需要进行健康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危险干预,三部分中前两者旨在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信息来调动个体降低本身健康风险的积极性,而健康危险干预则是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指导个体维护自己的健康,降低已经存在的健康风险。
首先: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体检。个人健康休息包括个人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目前健康状况和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身体活动、吸烟、饮酒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和血、尿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第二步: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综合认识健康风险,鼓励和帮助人们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在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个体和群体制订健康计划。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是鉴别及有效控制个体健康危险因素的关键。
第三步: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现个人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
慢性病往往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
各种危险因素之间及与慢性病之间的内在关系已基本明确。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一般有从正常健康人——低危人群——高危人群——疾病——并发症的自然规律。从任何一个阶段实施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健康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静坐生活方式。
(其中可变因素也是影响中国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如进行合理的改变,可以有效预防很多疾病)
不可改变的行为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
中间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经济、无害的新疗法、新技术——远端缺血预适应能有效的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是指对肢体某部位施加压力,造成缺血处理后,对远隔器官(如心脑等)在随后发生的严重缺血事件中有保护作用。国内外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业已证实,不失为一种临床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所以,年6月《柳叶刀》载文《远端缺血预适应转向临床应用》,倡议临床医生推广使用。
临床经验表明,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不仅对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效果,而且对一些慢性病的脏器(肝、肾、消化道、肺等)功能有改善作用,展示出广阔的治疗前景。
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操作简易、无害、价格低廉,但其机理复杂、奥妙、迷人。RIPC通过反复、短暂、局部的肢体缺血再灌注,释放出有益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回流全身,从而诱导细胞内激酶级联反应,激活人体第三支神经内分泌APUD系统,进而活化细胞功能,同时引起抗炎症、基因表达和生理功能的改变,调动起体内强大的免疫保护机制,极大地挖掘人体潜能。
目前,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已经引起人们和有关医务工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