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捉摸不定的肺栓塞,悄悄给你挖了个坑

四月二日,周五。今天心情不错,不仅是因为到了周末的关系,而且还在于,从明天开始,将迎来清明节的三天假期。一想到度假,就有点莫名的兴奋。有哪个不愿意休假呢?除非这人是个弱智,不然也是个白痴。虽然说三天假期的最后一天还要出半天门诊,实际上等于说这并不是一个囫囵的假期,但其实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因为,什么时候,临床医务人员休过完整的假期呢?!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不,还没到清明节,今天已经下起了小雨??。下午,依旧是阴雨绵绵。比平日提早回到家中,躺在沙发上,摆个舒适的姿式,掏出手机,翻看着头条上的新闻评论。“中国访问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和德国力挺中国,不参与美国的反华行动”。“中国和伊朗重启丝绸之路,两国石油交易拟定用人民币结算,美元霸权即将动摇”。“五国外长将齐聚福建,韩国外长岀发前表态:绝不在中美间二选一”。“西方政客造谣新疆棉,外交部硬怼外媒,铁一般的事实令其哑口无言”。…………都是一些令人满意、看了极度舒爽的话题。忽然,一则消息还是令人难过。

这则消息,不禁使人心情沉重。清明节前,发生这样的事情,又无端地为一些家庭增添了哀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将成为这些逝者、伤者亲属真实的生活写照。

看到这里,内心有种莫名地难过。

………

突然,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响,铃声打断思绪。屏幕上显示的是骆大夫的来电。

这时候来电,会是什么事呢?

接通了骆大夫的电话,他说,上午的那个病人,刚刚确诊为“肺栓塞”,呼吸科医生会诊后已经转到他们科去了。

片刻沉默,脑子短暂出现空白。

有些后怕,有些确幸,有些欣慰。

说到“后怕”,是因为这个病非常凶险,一旦漏诊,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确幸”,是因为我们没有放过诊疗过程中的任何细微检查结果,让病人做了肺动脉CTA检查,直至确诊。如果当时忽略了一些细枝末节,不给病人进一步检查,明天开始放假,病人急着回家,已经计划明晨让患者出院,今天完成原定诊疗计划中的最后一项检查一一运动平板试验,患者此次的住院诊断和治疗方案就这样拟定了。让患者做肺动脉CTA检查完全是今天早晨刚刚冒出的一个临时想法,当时跟病人家属谈这项检查时~~其实这里说的病人家属是本院ⅠCU的一个小姑娘,确切地说患者是她对象的姨夫,但当时需要签字时,患者直系亲属不在身边,小姑娘是有委托授权的~~患者家属也可以不接受这项检查,因为之前的检查花了很多钱,再做这项检查又要增加2k多元的费用,况且我们怀疑的“肺栓塞”的证据又不是那么硬刚,家属完全可以拒绝。然而,“肺栓塞”有许多并不是特别典型,误诊、漏诊率很高,小姑娘在ICU工作,你肯定也是了解这个病的,说到这,她说她能理解,那就做吧。于是,病人最终就这样确诊了。您说,这不是万幸是什么?顺便说一句,上面一直称呼那位家属为小姑娘,是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医院工作,医院这么大,年轻人又辣么多,我不认识的人多着呢!惭愧!

说到“欣慰”,这是很好理解的,病人在最后的时刻得以确诊并转往呼吸科治疗,从而避免了一场不该发生的“医疗事故”,这是此次病人最好的结局,否则,自己的诊疗工作翻了车,这将是悔恨终生的事情。

细思极恐,浑身冒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这是一个刚接触开头,绝对想不想结尾的故事。

但仔细梳理诊疗环节,一切又是辣么“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两天前,也就是这周三上午,是我的例行门诊出诊时间。

看到一半病人时,轮到这个患者,他坐到了诊桌前。患者男性,68岁,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与他一同进诊室的还有两位病人家属,其中一个说自己是本院的职工,我知道他们的本意。

病人就诊的原因是近1月来胸骨处发作性疼痛,伴有胸闷不适,剧烈运动或快步上楼就有症状,停止活动或休息一下症状就明显缓解。结合病人的年龄、高血压病等危险因素,很符合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如果病人愿意得到更好的诊疗,应该住院进一步做冠脉造影;如果不愿意住院进一步检查,也可以做做心电图,然后带些药回家治疗,过一两周复诊,根据情况再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病人的常规心电图大致正常。

病人愿意住院详细检查。

那么明天周四,是常规做冠脉造影的时间,病人这次住院,关键也是为了做这项检查。病人同意,就这样,完善术前检查,安排第二天做冠脉造影。因为周六就是清明节假期,病人可赶在过节前出院。

周四安排的手术不多,病人被安排在我们医疗组第一个接受造影。于主任一片好意,把原本他们使用的二号机房让给这个病人。手术很顺利,结果显示:左冠脉及其分支管壁不规则,血流有点缓慢,但没有明显的狭窄病变;右冠脉不规则,中段可见70%局限性狭窄(下图中箭头所指处),血流也有些慢。这个结果与我们之前的想象有些不符。本来,我们以为至少有一支冠脉分支会有90%以上的狭窄病变,可实际上并没有!但毕竟右冠脉中段是临界病变,患者的症状与此有没有关系呢?

要确定右冠脉中段这处临界病变有没有临床意义,还需要做FFR检查。

FFR检查是进一步了解冠脉临界狭窄病变的检查方法。FFR>0.8,可予药物保守治疗,不需要介入干预。FFR<0.75,应行介入治疗;如果FFR介于0.75~0.8之间,属于灰色地带,这样的结果,还可听取一下病人的意见。我不知道FFR会是什么结果。

这项检查要花费病人大约1w元的人民币,而且还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不知道病人愿不愿意花这个钱。跟病人说明了情况,他没有犹豫,说那就做吧,医院,就听大夫的。

病人口头同意这么贵重的检查不行,得“签名画押、立字为据”,这年头依法行医,签字是少不了的。可病人躺在检查床上,身上盖着无菌布单,怎么能够签字呢?只能是在知情同意书上按个手印。

按手印这一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一出戏里的杨白劳……,这样做,自己总是感到有点别扭。

好在,导管室外还有前面提到的那位本院的小姑娘等在那里,虽然不是直系亲属,但她在委托协议书上有签字,是经过病人授权了的。所谓有“授权”,换句话说就是签字有法律效力。小姑娘痛快地签了字,接下来做FFR检查。

出乎意料的是,FFR为0.98,表明这处血管狭窄病变几乎没有临床意义。这样的结果着实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又重复做了一次,还是同样的结果。联想到患者的冠脉血流有些缓慢,我们断定患者的症状应与冠脉微循环病变有关,这种病正式名称叫做“微血管性心绞痛”,过去,由于不知所以,曾命名为“X-综合征”,时至今日,部分医生也还沿用这一叫法。等明天让患者做个运动平板试验,找到缺血证据,这诊断依据就坐实了。如果运动平板试验没有缺血性ST段压低,但患者在试验中出现了心绞痛的发作,我们也一样给予诊断,毕竟,运动平板试验心电图也有假阴性的时候。

不过,对于诊断“微血管性心绞痛”,虽说是信心满满,但那么典型的“心绞痛”特点,冠脉造影竟沒有明显的有临床意义的病变存在,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微血管性心绞痛”,似乎女性多一些,病变在微血管,冠脉造影看不到,考虑这样的诊断,必须有充分的缺血性证据,接下来要做的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就是要寻找出心肌缺血的证据。这点有些类似于警察破案,已经确定了犯罪凶手,但仅仅根据口供、部分证据或推理还是不够的,需要有完整的证据链条印证,运动平板试验的结果就是补足诊断的关键依据。当然,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运动平板试验阴性也不能完全否认诊断,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有一招,那就是“诊断性(或称试验性)治疗”。若患者按“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方案治疗有效,那么就等于反证了疾病诊断。

今天,周五,也就是清明假期的前一天,一俟患者做完运动平板试验,调整一下治疗方案,明天就可以安排出院了。

毕竟是考虑“微血管性心绞痛”,治疗方案中需加入尼可地尔,这是必须的。至于其他治疗药物,不出“心绞痛”治疗方案左右。

清晨一早,按照惯例,再次对病人的检查结果进行检视,毕竟算到现在,病人住院还不到两整天,有些结果还是刚刚回报。心脏彩超、肺部CT没有明显异常。其它多数检查结果也大致正常。

然而,也有几项血检指标轻微异常。

血气分析,氧分压有点低,不敢断定是真低还是结果上的误差?因为病人没有呼吸系统疾病,怎么会出现低氧血症呢?患者临床上也没有明显的缺氧症状。指检氧饱和度也在95%以上,如果是低氧血症,那能解释得通吗?

D-二聚体也有点轻微增高。但这个指标是非特异性的,诸如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脑梗死急性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下肢静脉血栓等都可以增高,而且往往是数倍升高。显然,仅凭这里的一个似是而非的检验结果就怀疑上述这些“颇有来头”的疾病,是不是有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如此说来,是不是D-二聚体在该病人的出现根本就没有临床意义,D-二聚体无非就是出来刷刷存在感,一打酱油的而已?!也许是看赵本山的小品多了些,记得赵老师在一部小品中曾说,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凡事皆是有原因的。几十年前也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是“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总之,说来说去就是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那么,这里的D-二聚体轻微增高是什么引起的呢?如果是上述两个指标仅出现一个异常,综合病人的临床情况考虑可以无视其存在,但两个指标同时异常,最常想到的疾病就是“肺栓塞”了,不过,就凭这么两个轻微异常的指标就去怀疑这个疾病,也真是大胆且出格了一些。可话说回来,疾病往往是复杂的,尤其是象肺栓塞这样“老奸臣滑”的疾病,重的可以致命,轻微的往往长时间漏诊误诊,表现典型的诊断出来那是理所应当,表现不典型的得以及时诊治那才是医者的真正价值所在。要确定患者是否有“肺栓塞”,必须再安排另一项检查,即肺动脉CTA,这个项目又要花掉2k多元。只能硬着头皮给患者及家属说明这项检查的意义和必要性了。如果确诊是肺栓塞,尽管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实际上也没有很强的底气,但一旦真是这个疾病,那病人就会得以及时诊断,不会耽误治疗。如果排除了肺栓塞,那低氧血症不外乎是肺功能异常(或许要麻烦呼吸科医生会诊),加强肺部功能锻炼即可,根本无需别的治疗。作为患者家属的那个小姑娘不愧在ICU工作,沟通非常顺利,医院就是查病的,那就做吧,只要诊断清楚,花多少钱都值。没想到,这一查,还真的就是“肺栓塞”!…………这个病人,明明是典型的“心绞痛”,怎么会是“肺栓塞”呢?!可检查结果摆在面前,这个病人就是的的确确的“肺栓塞”!假如此前病人不愿花钱再查,我们可能也不会逼着病人去做肺动脉CTA;假如作为患者家属的小姑娘不是医务人员,那沟通起来就会困难重重,她很可能就不会让病人接受这一检查。如果是那样的话,患者的“肺栓塞”就真的漏诊了。回想起来,有些事情可能就是一闪念之间,向左抑或向右,向哪一个方向行进才是正确的,真是难以判断。在这个病人身上,无论是医方还是患方,如果在进一步检查的问题上作出错误决定,那就是另外一种结果。理性的怀疑,执着的去做,是作为一个医者应有的素质。…………坐在心内科或呼吸科诊室内的那些求诊的病人,医院其他科室的那些患者们,他们绝大多数不是肺栓塞的病人,但其中总有这样的病人混杂在内,他或她的脸上没有贴着“肺栓塞“的标签,作为医生,你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患者诊断出来,让他(她)们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否则,就不是像今天这样写一个“故事”这么轻松,而极有可能就演化为一次医疗“事故”那么可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slw.net/xjtyl/634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