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治疗实战为王2023CCAC精准

精准评估、规范干预是当前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发展的主旋律,腔内影像学的代表OCT及功能学金标准FFR的出现与临床应用,成功弥补了传统冠脉造影在病变评价、支架置入指导等方面的不足,可为术者提供更多有用的影像学/功能学信息,助力冠心病治疗朝“精准PCI”方向不断发展。为持续搭建中青年医师交流展示的学术平台,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掌握OCT、FFR等影像学/功能学评估手段,年6月18日,东北心血管病论坛(NCF)召开期间,CCAC“精准介入训练营”第一期如期举行!本次会议邀请来自国内众多冠脉介入专家齐聚线下,紧扣精准介入治疗理念,通过课题精讲、病例精讲、病例分享、专家讨论的形式交流各中心PCI经验、分享OCT、FFR应用技巧,为与会医师带来了一场理论与实践并济的学术盛宴!

本次活动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程翔教授、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钱杰教授、医院刘斌教授、哈尔滨医院候静波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医院赵晓辉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翟光耀教授、医院邓纪钊教授、昆明医院赖碁教授、西安医院郭宁教授、医院许兆延教授、医院崔赛教授、医院常亮教授担任讲者;医院关绍义教授、医院叶飞教授、医院梁振洋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影像学组委员汪奇教授、医院彭程飞教授共同担任讨论专家。

项目介绍及开营致辞

2CCAC精准介入训练营

会议伊始,梁振洋教授首先就本次CCAC精准介入训练营的项目概要展开了介绍,并逐一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出席专家。随后,程翔教授在开营致辞中表示,精准介入时代已经到来,但我国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应用的比例仍然较低,且全国各地发展并不平衡,操作规范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当前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医师从事冠脉介入领域、并不断追求精准PCI的背景下,为促进广大青年医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今年第六届实战王项目也是第二届的“精准介入训练营”,旨在为中青年医师们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展示自我的全新学术平台,聚焦腔内影像和功能学的临床应用,结合第一手临床资料开展讲课与病例分享,并就如何优化介入治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积极推动广大中青年医师进一步提升冠脉介入水平。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上半场:OCT指导下的精准介入治疗

CCAC精准介入训练营

赵晓辉教授:OCT全程指导PCI手术的临床获益—OCT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标准流程

作为首位讲者,赵晓辉教授就年最新OCT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标准流程“ACR-MLDMAX”以及基于该路径的LightLab研究结果展开详细论述。LightLab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多阶段的观察性研究,旨在探究遵循“MLDMAX”标准路径开展OCT介入指导对PCI策略制定、手术效率、手术安全性“三阶段”的影响。第一阶段研究结果显示,与造影相比,全程诊疗一体化OCT可累计改变86%的治疗策略,配合目前最先进的OCT软件平台——“AptiVueTM”优视,能够显著改变影响支架膨胀的关键决策;第二阶段结果显示,与仅术后行OCT的对照组相比,遵循“MLDMAX”路径PCI持续时间平均减少5.分钟,且可减少支架贴壁不良和膨胀不全情况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在“MLDMAX”支持下,术者仅需40个病例的演练即可显著提高OCT应用水平;在第三阶段研究中发现,通过遵循“MLDMAX”,每台手术平均减少了10+mGy的手术所需辐射,且无需额外的造影剂用量及辐射曝光时间,整体手术时间仅增加9分钟。因此,术前术后全程遵循“MLDMAX”标准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术者OCT操作熟练度,同时可优化治疗策略。而ACR可以实现OCT和造影同步锁定病变,信息呈现更加精准,融合过程简单高效,无需后台额外操作,同界面显示OCT、造影信息,高效率实现精准PCI治疗。OCT全程诊疗标准流程“ACR+MLDMAX”可以实现PCI手术的全程精准指导。

“ACR+MLDMAX”OCT全程诊疗标准流程

翟光耀教授:OCT指导介入无残留病例精讲

翟光耀教授为我们带来OCT指导介入无残留的病例精讲一例:8岁女性,烟酒史等不良习惯多年;两年劳力性气短,最近一个月加重;造影LAD重度病变,患者不愿意植入支架,术前药物调整,升级抗血小板治疗等,尝试无残留进行治疗。

使用ACR造影融合OCT发现:弥漫病变,最严重处在对角至开口近端MLA1.71mm2,轻度钙化。结合病人综合情况测量评估,选择2.5mm2切割囊预处理;后OCT再次检查,发现夹层,通过OCT进行评价具有更精准评估夹层情况的优势,对比MLA从1.71mm2增加至.55mm2,偏心纤维斑块,观察20min后无植入下台,辅以药物治疗。6个月后随访,造影发现狭窄已经明显好转,无明显夹层,OCT检查发现夹层愈合良好,无可见的严重夹层残留,但斑块负荷存在,结合胆固醇控制良好,行RFR检查:0.86,落在灰区临界值上,故复查FFR0.78。综合评估,患者下台,1年后继续随访。综合来讲,影像学OCT结合功能学FFR/RFR评估药物球囊治疗原位大血管具有实际临床指导意义。

邓纪钊教授:OCT指导自发冠脉夹层介入治疗1例

OCT可以精准分析自发冠脉夹层程度及原因,有助于术者进一步了解自发冠脉夹层发病机制。邓纪钊教授为我们带来OCT指导自发冠脉夹层介入治疗1例:男性,6岁,胸闷气短1年,二型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入院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启用标准药物治疗。对于前降支近段或左主干的病变,我们会常规使用腔内影像学检查,行OCT全程诊疗标准流程MLDMAX检查指导处理,可见——M:纤维斑块为主,可见轻微钙化;L:病变长度40mm;D:直径远端.0mm,近端.5mm。处理OM重度狭窄部位,预处理后选用药物球囊扩张,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无明显夹层。前降支支架植入2枚。术后OCT检查,指导后处理,最后结果M:支架边缘未见夹层;A:支架贴壁良好;X:支架膨胀率86%,MSA5.28mm2。术后定期复查,患者日常活动良好,无胸痛、胸闷、气短等不适。自发性冠脉夹层的诊断需要依赖OCT进行综合评估,典型症状的心绞痛患者,需要警惕自发冠脉夹层,尤其是中年女性。

赖碁教授:OCT指导下的PCI治疗两例

OCT全程诊疗一体化的先进功能,在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诊断、指导介入治疗策略和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昆明医院赖碁教授带来两例精彩的OCT指导下的病例,分别是ACS一例及LAD临界病变一例。

病例一ACS:通过OCT指导手术策略,植入支架一枚,并通过OCT指导优化了贴壁及膨胀不良的位点,手术即可效果良好;

病例二LAD临界病变:造影显示疑似模糊临界病变,通过OCT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患者确存在冠脉弥漫性病变,遂借助OCT图像信息快速找到相对“适宜”的支架落脚点,并植入支架,并通过术后OCT“MAX”检查,支架边缘无夹层,通过后扩优化了支架贴壁与膨胀后,顺利结束手术。这两个病例也充分体现出OCT的造影融合、支架膨胀锥形测量法等功能对术者优化治疗策略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患者获益。

下半场:FFR指导下的精准介入治疗

2CCAC精准介入训练营

郭宁教授:Pullback曲线指导长病变策略的制定

FFR可准确反映病变狭窄部位与功能学的关系,可用于优化复杂病变的治疗策略。郭宁教授首先介绍了长病变的分型等的基础知识,指出冠脉功能学在长病变中具备明确的临床指导价值,其中“压力导丝回撤”或成为一种越来越实用的评估方式,更有指导价值。

应用Pullback曲线综合评估串联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及提供PCI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术者明确罪犯血管及罪犯病变,并通过两个经典病例展示了“单病灶vs串联病灶”的Pullback曲线的应用。接着展示了TargetFFR的研究提示:Pullback曲线可以评估血管的残余缺血部位及提供优化方案,并详细介绍了具体如何应用Pullback曲线的操作及关键点,在术中实现PCI的精确指导。综之:FFR通过pullback曲线,可以明确病变的类型,并可以在串联病变中明确优先治疗级别。

许兆延教授:FFR指导长病变一例

FFR功能学评估在评判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许兆延教授通过一例精彩病例全面阐述了FFR在指导场病变/弥漫串联病变的价值,可以指导PCI使用更少/更短的支架来消除心肌缺血,获得良好的术后FFR数值。

Case:47岁男性,陈旧心梗11年,并于当年对RCA/LAD行PCI手术,各植入支架一枚;反复胸痛11年,再发一个月入院。造影显示疑似LAD再狭窄,中断及开口均有弥漫串联病变;制定策略进行FFR检查,FFR=0.69,分析并行pullback找出优先处理的病变,植入支架后FFR=0.81,再对近端陈旧支架进行扩张以期得到更佳效果,最终结果FFR=0.8,效果满意。此病例给我们的启示:造影容易忽略弥漫串联病变,而FFR可以识别病变部位,多次复查FFR,并行pullback可以让手术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崔赛教授:辨明真凶FFR指导弥漫串联病变PCI一例

通过功能学评估能够精准反映狭窄病变段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而可为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指导。崔赛教授带来了一例FFR指导下的多支病变:患者70岁男性,高血压,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间断胸痛12年,再发1年;既往治疗5年前LAD植入1枚支架,术后规律服药。1月前入院,行心肌核素检查提示左心室前壁中断,心尖部及下部轻度缺血,造影显示多支冠脉病变及存在单支串联弥漫病变,做FFR检查确定罪犯病变。

不同血管FFR结果:LCX-0.88,OM1-0.98,结合腔内影像学选择对LCX处理,患者症状无减轻;后检查LADFFR=0.79,发现支架远端有压力阶差,锁定罪犯病变后在影像学指导下进行介入治疗,药球,术后FFR=0.88,术后pullback无明显跳跃,患者症状减轻,手术顺利结束。该病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非缺血病变干预,患者不能获得预期获益,而FFR有21年的临床证据,我们需要相信“金标准”,精准打靶,造福更多患者。

常亮教授:有的放矢FFR指导完成PCI2例

FFR有助于临床术者评估血管狭窄对血流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指导PCI手术精准治疗。常亮教授常:常亮教授带来FFR指导PCI两例。病例一:66岁女性,T波倒置,造影见近端远端两处狭窄,做FFR检查寻找罪犯病变,FFR=0.7,pullback曲线远端无跳跃,近端有跳跃(0.14),根据功能学检查在近端病变植入支架,术后FFR0.9,结果满意,手术顺利。病例二:70岁男性,心电图及CT显示病人心衰,用药后行造影检查,提示三支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病变。结合心电图提示左主干病变的结果,处理左主干及LAD,支架crossover术式,术后LCX开口出现狭窄,使用影像学和功能学全面评估该病变,发现左主干支架释放情况可以接受,复查LCX的FFR数值0.8,可以接受,手术顺利结束。

学术论道、紧扣精准

CCAC精准介入训练营

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与实战病例分享之余,与会专家亦围绕着影像学/功能学临床应用价值、场景及困惑等展开了深入讨论;不仅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使用OCT进行斑块性质鉴别以及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以及面对各类复杂病变时如何正确解读FFR数值、分析压力回撤曲线,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在OCT指导介入治疗中,遵循全程诊疗标准流程“ACR+MLDMAX”对于指导术者做出更适合患者的治疗决策的重要意义。此外,与会专家亦纷纷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完善,正确有效地应用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评价获得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优化冠脉介入治疗,为帮助临床PCI做到尽善尽美,广大术者应紧握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评价两种类型的强大武器;只有规范化、标准化测量才能达到最大的临床获益,在临床研究中也只有精准的测量、储存、传输数据,才能取得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结果。

会议总结

CCAC精准介入训练营

时光飞逝,在诸多与会专家的热烈探讨声中,CCAC“精准介入训练营”第一期逐渐落下帷幕。医院刘斌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一上午的会议中,通过精彩学术讲座、高质量的病例分享及专家点评这种相结合的方式,国内多位专家共同携手,针对不同类型冠脉病变中OCT及FFR的临床应用和最新进展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生动全面地展现了OCT腔内影像学技术及FFR功能学技术在指导优化PCI介入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作为优化PCI的重要手段,以OCT、FFR为代表的腔内影像学及生理学评价工具的临床应用,有助于临床医师更精准地把握患者病情、选择手术策略、观察患者预后。当前PCI手术已然进入高质量时代,精准PCI的概念愈发深入人心;相信在我国临床医师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功能学检测及腔内影像学工具的不断普及,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全面迈入精准PCI时代的进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slw.net/xjtyl/637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