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的一组综合征。
ACS分类(根据ECG):
NSTE-ACS
不稳定心绞痛(UA)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
ST段抬高ACS(STE-ACS)
ACS患者住院死亡率和远期死亡率分别为6%和12%
NSTE-ACS较STEMI多见
STEMI严重事件在入院前和入院后的短期内发生,NSTEACS严重事件的风险则持续到发病后的数天到数周;
两者6个月的死亡率相似。
二、NSTEACS的危险度分层
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分为高、中、低危险组。
危险因素以下危险因素越多,患者的危险性越高。
高龄(65岁以上);
有CHD家族史;
吸烟;
患有肥胖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
有心梗史;
剧烈运动及情绪过度紧张
临川评估临床表现:胸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强弱程度;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反复心肌缺血发作、左室功能不全提示高危。
根据临床情况对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动态评估
观察12导ECG的变化(初诊、10分钟、6小时、24小时、出院前),尤其是当症状变化时。
立即测肌钙蛋白,阴性,应于6-12小时后重复。
病情稳定、ECG正常、肌钙蛋白阴性者出院前可进行无创检查
ECG评估ECG表现
ECG改变广泛提示高危
ST段同时有上移或下移表现者,在随后1年的随访中发生心梗或死亡的危险性升高,而无ST-T改变的患者预后较好;
ST段发生在胸导者预后较差,ST段降低继而过渡到深倒T波,多提示前降支有高度狭窄,可能在随后数周有较高的发生广泛前壁心梗的危险;
胸痛发作时有明显的多导ST段下移者为高危者。
心机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I与T和ACS患者的死亡呈定量关系,其深度升高者为高危患者。
TIMI评分评分参数包括年龄、HR、SBP、Cr、Killip分级、ST段压低、心肌标志物升高、心脏骤停
计算较为复杂,但网上可以免费使用专用的计算器,输入参数即可
GRACE危险评分可用于评价住院和出院6个月时的风险。
较简便,但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较差。
包括7项指标:
年龄≥65岁;
至少具有3个CAD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狭窄≥50%;
ECG显示ST段变化;
24h内至少有2次心绞痛发作;
7天内使用阿司匹林;
心肌标志物升高。
每项指标计1分。
低危0-2分;中危3-4分;高危5-7分
PURSUIT评分与30天死亡率增加或联合终点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HR、SBP、ST段压低、心衰体征、心肌标记物。
三、NSTE-ACS的治疗策略
ACS
ACS的治疗措施选择:药物、PCI、CABG
STEACS:
PCI/溶栓——首选
药物——基本治疗
CABG——适合不能行PCI者
NSTEACS:
药物——基础治疗
PCI——药物不能控制,可选
CABG——适合药物不能控制,又不能行PCI者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早期介入治疗:数小时或2-3天内进行介入治疗。
具有下列一项特征的患者为中危和高危,应首先选择早期介入治疗:
1、难治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或强化抗心绞痛药物治疗仍复发;
2、ECG:ST压低>2mm或T倒置较深,或ST-T动态变化
3、肌钙蛋白水平升高;
4、心衰或血动学不稳定;
5、致命性心律失常(Vf或Vt);
6、糖尿病;
7、肾功能减低:GFR60L/min.1.73m2
8、心功不全:LVEF<40%
9、PCI后6个月内;
10、曾行CABG;
11、中度至高度风险(GRACE评分)
低危患者的特征
无反复发作胸痛,无心衰体征,ECG未见异常(6-12h),肌钙蛋白阴性(就诊时,就诊后6-12h)
NSTEACS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糖蛋白2b/3a受体拮抗剂
抗凝:低分子肝素优于普通肝素
抗缺血和抗心绞痛:B阻滞剂、ACEI/ARB、硝酸盐、钙拮抗剂等
稳定斑块:他汀类
长期治疗
患者及看护者的教育
日常生活指导
改善生活方式
其他:如预防感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