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几期的内容中我们提到,发生胸痛并考虑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医院就诊。进行相关的检查后,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施行冠脉造影术;如果心脏血管堵塞严重则要放支架。接下来,医生就会交代做这个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但是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突如其来的急性发病已经让人不知所措,突然一堆医学专业术语让人懵懵懂懂,面对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手术更是难以抉择。那么,什么是“支架”?为什么要放“支架”呢?
“放支架”是口语简称,其医学术语叫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粤语地区又称为“通波仔”。发生冠心病时,心脏血管产生病变,血管堵塞,造成心肌缺血,最终危及生命。支架,是介入PCI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具有疏通体内管腔的作用。PCI术,即医生把支架通过导丝从患者的桡动脉或股动脉入口传送到心脏血管病变的位置,通过气压球囊撑开支架,重新开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脏供血的手术过程。就像橡胶水管,由于某部分硬化或是有垃圾堵塞,水管干瘪,水流不通,我们便用一些工具使得干瘪处再充盈膨胀起来,使水流再通。时间就是生命,心肌的恢复就是生命的保障,血流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因此PCI术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手段。
然而,对于这么一项急救技术,现在却争议不断:
反对者认为:介入支架,对于人体是异物,我们的机体会对其有一定的排异反应,所以PCI术后需要长时间甚至终身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另外,PCI术不能保证心肌梗死的治愈,支架置入后亦有可能发生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再发心肌梗死。还有一医院支架等医疗器械的使用可增加医生的回扣收入,所以许多人认为医生建议放支架是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的。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也曾坦言,PCI术中12%的患者被过度治疗了,38%的支架属于可放可不放。据中国医疗外科植入专业委员会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网上直报系统提供的数据,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的数量是2万例;年,这个数据激增至40.8万例,增长了20倍;到了年,冠脉介入手术达45万例,使用支架约68万个,也就是平均每个病人使用1.52个支架!
支持者认为:如同患者缺氧时吸氧,无法自主呼吸时上呼吸机一样,支架植入是冠心病的急救措施,是冠心病患者的福音。并且,随着心脏支架的创新发展,新问世的生物支架可大大降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风险。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经与药物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并列成为冠心病三大主要治疗策略。支架手术和外科搭桥手术相比,创伤比较小、手术过程快,容易被病人接受。20年前急性心梗的死亡率超过20%,如今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已经降到5%以下,其中介入治疗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至于支架暴利,年7月9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中对于心脏支架手术的适应症有严格的界定:患者有急性心肌梗塞等相应的临床症状;心脏血管堵塞75%以上;中到重度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理想;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患者适合采用心脏支架手术。同期,医院评级系统改革,介入手术医院评审指标。在相应制度的制约下,支架置入将日趋规范。
由此可见,反对者主要是从放支架治疗后对人体的影响,医生施行手术的动机两方面进行反对,而支持者主要是从放支架可急救,支架手术逐渐规范两方面来论证的。医疗没有回头路,进行了一项医疗手段后,我们很难评判“如果当初”这样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也正是因为只有一次,我们选择医疗手段时,总会自私地希望它不仅对我们要有好处,而且要对我们没有坏处。对于医生来讲,保证患者的生存永远是首要的,其次才会考虑生存质量、预后等。而预后问题,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医生的问题了:任何一个疾病的复发,都是一个综合效应的共同结果:饮食、烟酒、运动、情志、药物……,而后者更多是患者自身的调节。站在这个角度,我们也许可以更淡然地面对支架的问题,把医学专业的问题留给医生,把如何健康生活的问题留给自己;相信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更要相信自己的恢复和自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