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
肝胰脏是南美白对虾除了甲壳以外最大的器官,也是南美白对虾最脆弱的器官。近几年,肝胰脏病变是困扰养殖户最大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多方面资料,整理和撰写有关于南美白对虾的肝胰脏的介绍,希望能为养殖带来帮助。
1、形态结构
肝胰脏,又称中肠腺,是主要的消化腺,位于头部中后区、心脏前方腹面,黄褐色,成对。对虾的肝胰脏已愈合成块,位于头部中后区,包围幽门胃和中肠的前部。肝管1对,从幽门胃与中肠交界处的腹面进入消化道。
2、肝胰脏的生理功能
(1)消化吸收功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通过肝管进入肠胃,协助和促进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分解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它分泌的消化酶有蛋白质分解酶,能把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及小肽。脂肪分解酶能把脂肪分解为单酯酰甘油和脂肪酸。糖类分解酶能把纤维和淀粉分解为单糖、二糖;
(2)贮存功能:肝脏消化吸收脂肪、糖原、微量元素,以及具有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以保证肝脏的正常的生长和蜕壳时的能量供给;
(3)解毒功能:分泌细胞形成溶酶体,溶酶体对毒性物质起到吞噬作用,包裹在溶酶体内的毒性物质就无法产生毒害作用,最后溶酶体残体通过细胞外排作用排入肝管腔内,再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4)造血及免疫功能:甲壳动物不具有免疫球蛋白,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主要是由血细胞来承担的。血细胞(血蓝蛋白)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身体各处,发挥着吞噬、结节、包囊等免疫防御功能。血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它们的更新补充是由肝脏组织的造血功能来完成;
(5)影响对虾的排泄、蜕皮周期、体表色素分泌(虾体上的黑点及颜色深浅),血浆中的离子转运等。
3、肝脏发育过程
肝脏的正常生长发育:从投放虾苗开始,苗期蜕壳频繁,随着虾苗蜕壳成长,肝脏也随着机体的增长而逐渐生长转变和完善。
1~2cm虾苗:虾苗从苗场进入池塘后,饵料营养构成发生变化,因此肝脏颜色发生变化。肉眼观察,苗场的虾苗肝脏颜色偏黑,而池塘里的虾苗肝脏颜色偏棕黄色,肝组织不饱满,轮廓相对清晰,无白膜或很模糊;
2~3cm虾苗:肝脏颜色呈棕色,肝组织饱满,轮廓及肝斑纹清晰,白膜可见;
3~5cm虾苗:肝脏颜色呈棕褐色,肝组织很饱满,轮廓及肝斑纹清晰,白膜明显位于棕褐色下方。
4、肝脏病变
肝脏病变表现:肝脏病变的过程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在颜色上通常表现为:棕褐色(正常)→浅红色或深红色(初期,表现为肿大)→稍微发白(中期、开始萎缩)→完全变白(后期,表现为糜烂)。
①肝脏发红:肝脏负担加重,或细菌入侵,炎症,肝脏免疫力下降:“肠炎白便灵”+“虾肝强”+“肠乐宝”内服,“肝胆精华液”内服或外泼治疗。
②肝脏发黄:消化功能异常,营养物质代谢不彻底:“虾肝强”+“肠乐宝”内服或外泼处理。
③肝脏发白:肝脏感染细菌或中毒后,能量代谢紊乱,肝糖元、蛋白质耗尽:“免疫多糖”+“肠乐宝”外泼,快速吸收营养,增强体质。
④肝脏发黑:药物残留或水质指标毒素引起肝细胞(分泌细胞)坏死(不可逆):“虾肝强+“肠乐宝””内服处理有机毒素残留,外泼“碧水解毒安”+“维他命C”化水泼洒,处理重金属和亚硝酸盐残留。
5、转肝
所谓“转肝”,就是对虾在转料的过程中,肝胰脏及消化道菌群对新饲料的适应过程。在养殖前期,由开口料转向饲料的过程,叫转肝期,通常对虾顺利转肝的标志是:肝胰脏黑白分明,并在外部有白色包膜。在此期间,对虾的消化系统负担较重,适应不了新饲料或适应速度过慢,往往会出现问题。
转料时,不能太快,循序渐进,可以在每天喂料时,开始先喂一餐,其他餐喂原饲料,而后每天再加一餐,以此类推。但是,不建议新料与原饲料混合投喂,这样不仅会导致转料失败,还会使对虾缺料,多余饲料会引起水质和底质问题。
6、影响肝脏的因素
(1)重金属:在肝胰腺内,有种重要的小分子蛋白质――金属硫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的蛋白质,能螯合金属离子,调节微量元素(主要为Cu、Zn)贮存、运输和代谢及具有对重金属中毒进行解毒作用和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
(2)各种毒素:藻毒素、细菌毒素、霉菌毒素、自由基、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肝管或血液等循环系统进入肝脏,加重肝脏解毒或免疫负担,造成对虾肝脏功能性失调甚至衰竭。
(3)温度:温度剧烈变化导致对虾代谢紊乱和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温度变化越大对虾越易受到氧化损伤,导致对虾抗病力下降,容易患病死亡。
(4)饥饿:饥饿胁迫下,南美白对虾肝胰腺中葡萄糖和肝糖原大幅度下降,酰基甘油酯接下来也大幅度下降,只有蛋白质水平保持不变。
7、新病变“蓝肝”(“绿肝”)
近两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鳃部、肝脏甚至整个虾的体色发蓝的现象非常常见,养殖业者习惯上称为“蓝鳃”、“蓝肝”或“绿肝”,这是什么病引起的?笔者结合在养殖池塘遇到的情况,把对虾“蓝鳃”、“蓝肝”的现象做一下简单分析。 对虾的体色是由位于真皮层的色素细胞决定的,虾类的色素细胞分单色色素细胞、双色色素细胞、多色色素细胞,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色素细胞里面有一种、两种或多种色素,在平时镜检对虾时稍微留意就能观察到。色素细胞数量变化、色素细胞内的色素颗粒集中和扩散使色素细胞(虾体)呈现颜色变化。比如,色素颗粒扩散,细胞就显示明显的颜色,聚集就不显示明显的颜色。
近两年,常见的南美白对虾“蓝鳃”、“蓝肝”(或“绿肝”)现象,通过大量养殖现场观察,也是因为对虾发生疾病、亚健康状态下或疾病后对虾才出现的异常现象,与对虾的各种“红体”症状相似,都是对虾不健康的表现。对虾的体色变化受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支配,但无脊椎动物的色素细胞调节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从对虾养殖现场观察的情况看,各种疾病和发病后“恢复”的虾都能发生“蓝鳃”、“蓝肝”或“蓝体”现象。
正在发生白斑症病毒病的对虾头胸甲内缘肌肉出现大量蓝色素细胞;发生弧菌病的小虾头胸甲和腹部也出现大量蓝色素细胞;水泥池塘排污故障水质发臭引起大量死亡,改善环境后不再死亡的虾体色70%左右发蓝,不吃不长不死;标粗过程出现问题(具体问题不清)的对虾也是不吃、不长、不死,几乎%的对虾出现“蓝鳃”、“蓝肝”或“蓝体”现象;转肝期过后正常“转肝”的虾吃食好、肠道粗、体色透明,生长速度非常快,而“转肝”不好的虾,不吃不长,很多虾出现“蓝鳃”、“蓝体”;有些正常养殖池塘中,也有少量对虾体色发蓝,看肠道这样的虾不吃料,肠道中有大量的黑色泥状物,但体质非常“强壮”,就是个体明显比其他正常虾小很多,说明生长速度非常慢。从以上观察的结果看对虾蓝色素细胞增多而使对虾呈现的“蓝鳃”、“蓝肝”、“蓝体”现象,本身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是对虾疾病、亚健康状态、疾病过后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症状,本身体质弱,免疫功能差,虾青素合成不足,防治的方法:“虾肝强”+“免疫多糖”+“肠乐宝”拌料投喂7天或外泼3次,补充营养不足,增强抗病力,促进生长,改善体色。
附1:虾青素的应用效果
1、虾青素的着色作用:虾青素是类胡萝卜素合成的终点,它进入动物体后可以不经修饰或生化转化而直接贮存在组织中(Bjomdahl,),使一些水生动物的皮肤和肌肉出现健康而鲜艳的颜色,使禽蛋及禽的羽毛、皮肤、脚、像呈现健康的金黄色或红色。β一胡萝卜素虽能在甲壳类水生动物体内转化为虾青素,但大部分转变为维生素A,着色效果较差,而它在普通水生动物及禽类中则不能着色。只有胡萝卜素的含氧衍生物(叶黄素类),才具有对蛋黄着色的功能(Olson,),且二羟基和二酮基类胡萝卜素(虾青素)比单羟基、单酮基或环氧类胡萝卜素对蛋黄的着色功能强(Braeunlich,)。
Olsen等()在北极红点蛙饲料中添加虾青素时发现:北极红点鲑鱼肉的红色程度与添加虾青素的量呈正相关,且添加量为70mg/kg时达到色素形成的稳定期。Choubert等()在虹鳟饲料中添加mg/kg从酵母中提取的虾青素发现:虹鳟肌肉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釜田忠等()在虹鳟饲料中添加含0.l%虾青素的金盏花花瓣提取物发现:不仅鱼的表皮磷甲变为黄色,而且肌肉中虾育素的含量增加。李战胜()研究认为,虾青素是大马哈鱼及虹鳟鱼饲料中的首选色素。
2、虾青素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虾青素是一种优良的抗氧化剂,在促进抗体产生、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抗氧化、淬灭自由基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Miki()研究发现,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是β一胡萝卜素的10倍,比维生素E高倍。虾青素的这些功能,有助于动物个体的存活和健康状况的改善。研究表明,在独角虾饲料中添加50mg/kg虾育素,可明显提高虾的存活率、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3、虾青素促进生长繁殖的作用:水生动物的卵子中虾育素的含量很高,这种高含量的虾育素可削弱鱼对光的敏感度,促进鱼类的生长繁殖(李战胜,),它作为激素能促进鱼卵受精,减少胚胎发育的死亡率,加快个体生长,增加成熟速度和生殖力(Torrissen等,)。虾青素还能提高家禽的产蛋率。
附2:胆汁酸盐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胆汁酸可以促淡水鱼、海水鱼、虾蟹类提升免疫机能,减少肠道感染预防细菌、病毒性疾病发生,保肝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增进食欲,促进增重,预防脂肪肝,健美形体体色,与野生鱼相似,增强耐高温、耐运输与越冬能力。
虾肝强
虾肝强是我公司经过多年一线实践经验总结,最新研制与生产的具有控制虾早期肝胰腺坏死综合征(EMS)和保肝护肝功能的新型促生长剂,它由多种保肝护胆成分及免疫增强剂科学复配而成。国内外许多的养殖试验及实际应用效果证明,对虾肝胰腺的发育形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明显减轻肝胰腺坏死综合征(EMS)的发生,提高虾的成活率,预防和治疗白便、偷死、促进虾的生长有明显的效果。
胆汁酸、虾青素、低聚异麦芽糖等多种保肝护胆成分。
胆汁酸≥30%,虾青素≥4%,低聚异麦芽糖≥60%。
本品为粉红色粉末。
1、包被杀灭弧菌,切断弧菌传染源,净化肠道环境,消除弧菌感染和病变;2、外源胆汁酸激活肝胰腺酶元,促进对颗粒料的消化和吸收,减轻肝胰腺受损,顺利通过转肝期;
3、增强消化功能,增强免疫、造血、解毒功能,抵御病菌、病毒、外界环境因子的侵害,增强抗应激能力;
4、添加胆汁酸,在体内转化成蜕皮激素,促进虾蟹的蜕皮和生长,提高生长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5、消除白便、偷死症状,助消化,吸收好,肠线清晰饱满,活力强;
6、体质好,抗病力强,抵御恶劣天气,水质倒藻突变带来的应激强,减少应激死亡。
适用于各种虾、蟹及甲壳类。
1、在换料时,饲料添加量:2~5g/kg,早晚各一次,连喂3天;
2、成虾养殖出现肠炎、白便时,饲料添加量:5~10g/kg,早晚各一次,连喂3天,症状消失;
3、蟹出现水鳖子时,饲料添加量:5~10g/kg,早晚各一次,连喂3天,症状消失。
肠炎白便灵
通用名称:混合型饲料添加剂-胆汁酸
商品名:肠炎白便灵
汉语拼音:Danzhisuan(shuichanyong)
本品主要成份及化学名称为:胆汁酸((3α,5β,7α,12α)-3,7,12-三羟基胆(甾)烷-24-酸单钠盐3,7,12-三羟甾代异戊酸3α,7α,12α-三羟基-5β-胆烷酸胆酸钠盐)
本品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味苦。
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涩肠止泻、凉血止痢之功效。可用于鱼、虾、蟹等水产养殖动物由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细菌引起的出血、烂鳃、肠炎、白便、空肠空胃等细菌性疾病。对真菌和病毒性感染也有强抑制作用。
1、抗菌抗病毒:本品在动物体内所产生的抗菌肽具有抗菌抗病毒双重功效,呵护水产动物肠道,广谱抑制杀灭水产致病菌,降低用药成本,绿色、安全、高效。
2、优化肠道环境,修复肠道粘膜,增加摄食量,优化吸收营养物质,降低饵料系数;防治肠炎、拖便、白便、空肠及空胃等现象的发生。
3、降低应激反应:本品所含物质能够显著缓解倒池、分苗、换料、补水、气候变化、拉网等产生的应激,降低应激反应,使水产动物迅速适应新环境。
4、补充必需消化酶:本品能够激活肝胰腺,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加速蛋白料、脂肪的分解,促进水产动物的快速生长。
5、优化生态环境:降低水环境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少环境污染,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
6、本品具有见效快,无刺激,不破坏水体,迅速减少死亡,可重复使用不产生耐药性等特点。
拌料:每kg饲料添加本品5g即本品每袋可拌料50kg,一天2次,连用2~3天;
溶水泼洒:首次g/亩·米,其后g/亩·米,每天一次,连用3天;发病季节每月一疗程。
免疫多糖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备,速溶高效,不含任何抗菌素,质量稳定,长期食用无副作用、不会造成体内蓄积和残留。营养丰富合理,可调节养殖动物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饲料中营养成分吸收,降低排泄物氨的量,净化水质。长期饲喂可提高养殖动物抗病能力,预防出现厌食、胃肠不适、生长迟缓等症,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甘露寡糖、β-葡聚糖等免疫糖类。
低聚糖总量≥70%。
本品为粉末状。
鱼类、虾蟹、贝类、龟鳖、蛙类等海淡水养殖动物育苗及养成期。
1、预防疾病,抑制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2、调整微生态环境,有选择性的促进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的迅速繁殖,建立肠道菌群优势。
3、预防应激,提高免疫力,增强对台风、暴雨、气温骤变、转池、运输等环境胁迫(吃食或不吃食、游塘、应激性红体、弯体痉挛等)时的抗应激能力。
4、保护肝脏、促进营养转化。减少体内病原菌,减轻肝脏负担,增强肝脏营养代谢功能。
5、减少排泄物污染,净化水体环境。
外用:鱼、虾、蟹、贝类、海参等育苗每立方水体泼洒5~10克,每7天一次;露天池全池泼洒每立方水体0.15~0.2g,每15天使用一次。
内服:每公斤饲料添加2~3g,每天一次,连用5~7天。可全程或定期使用。
澶嶆柟鐧借姺閰婁环鏍煎ぇ姒傚緱澶氬皯澶嶆柟鐧借姺閰婁环鏍煎ぇ姒傚緱澶氬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