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心血管谣言你信了几条?
易筋经——吃素就能保健康?现在不少人倡导“全素”的饮食,认为这样最健康。这一概念主要强调:素食的饱和脂肪含量佷低,可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含量。而且对减肥也相当有效,素食能使血液变为微碱性,促进新陈代谢活动,从而把蓄积体内的脂肪及糖分燃烧掉,达到自然减肥的目的。经常食素者全身充满生气,脏腑器官功能良好,皮肤显得柔嫩、光滑、红润。所以,吃素堪称是由内而外的超级美容法。
而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坚持吃素,因为觉得之前吃的油太多,吃素可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也就减少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其实,全素饮食也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36岁的刘女士自诉颈部活动受限,不敢活动,稍微一动就头晕、头痛,经检查诊断为“颈椎综合征”,且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
但刘女士信仰佛教,长期食素,胆固醇也不高(3.15毫摩尔/升),为什么也会患上颈部血管硬化?刘女士长期不食用任何动物性食物,这样做虽然减少了胆固醇和油脂的摄入,但也让她失去了一些重要元素的摄入,例如钴胺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从而加速细胞氧化及衰老、损伤动脉血管、削弱免疫系统、增加炎症及血栓、损伤大脑。
维生素B12的膳食来源主要为动物性食品,其中动物内脏、肉类、蛋类是维生素B12的主要来源。这也就是为什么素食者缺乏维生素B12的原因,就是没有了动物性脂肪的摄取。
我们体内的维生素B12可以用2~3年的时间。然而,如果长时间缺乏供应,种种缺乏症状就会缓慢出现,其后果是不容忽视的。
有研究发现,植物性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利用率相当低,对于预防维生素B12缺乏意义不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这些植物性食品中,还存在一些维生素B12的类似物,它们干扰了维生素B12的作用。研究数据提示,如果是每日摄入奶类的“奶素食者”,维生素B12缺乏并不明显;如果是“蛋素食者”,那么维生素B12的缺乏问题就有点严重了。
更要注意的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会逐渐下降,吸收利用维生素B12的能力也将随之下降。故而,一些并非绝对素食的老年人也可能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的症状。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10%~15%的老年人实际上都存在血液中维生素B12含量过低的情况(以皮克/毫升为标准),而如果按甲基丙二酸水平来衡量,有43%的老年人都存在维生素B12水平过低的状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当提前进行预防,摄入适量的动物性食品,并通过烹调加工把这些食品变得更柔软、细腻、易消化。
葵花宝典——一根针救命?有一条流言就像葵花宝典,说一根针就能救命。具体方法就是:放血急救。“出现心脏病猝死的情况,应马上脱掉患者袜子,用缝衣针先分别刺破十个脚趾尖,然后各挤出一滴血。通常不等挤完十个脚趾尖,患者就能清醒过来。”这条流言也附有不少让人不辨真假的病例:如某半身不遂患者出现口眼歪斜,有人马上取缝衣针将其双耳垂最下点刺破,各挤出一滴血就好转了,且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
但事实上,这根针其实谁也救不了。放血疗法的确在早期的中西医中都存在,尤其在公元年左右,那时放血是理发师的工作,还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放血操作规程。以前的医学家都觉得这是科学的,所以才会如此普及,但其实很多患者都说被坑害了,这里面甚至包括美国总统华盛顿。
年末,美国总统华盛顿骑马回来后觉得喉咙不太舒服,当时为其治疗的几个医生做出了一个相同的决定—放血。经过3次放血以后,华盛顿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到了下午,医生继续选择放血。23:30分左右,饱受折磨的华盛顿在被放掉大约毫升血液后离开了人世—这相当于他全身血液的一半还多。
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持续地放血等于不断抽走血液的水分。本身血栓患者就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这个时候又人为地不断增加其血液黏稠度,后果自然是十分严重的。
另外,心肌梗死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十分敏感,如果在这时再扎一下针,对身体来说这种疼痛的感觉是加倍的,会造成心脏负担加重,心肌梗死的病情更加危急。
吸星大法——点滴清血管?每到冬季,神经内科就步入全年的“旺季”。因天气转变,气温下降,血管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导致脑卒中(俗称“中风”)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在这个时候,总会有一些老病号希望打一点疏通血管的药,来减少中风的发生。“一年打两次吊针,春秋各一次。”这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式,在坊间流传甚广,也得到不少中老年人的青睐。而且打完点滴后一段时间内,其血压波动确实得到缓解,人也感觉很轻松。但仅仅通过偶尔向静脉输入一些抗血小板凝集剂和中药活血化瘀制剂,就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吗?答案是否定的。
刚打完点滴,血管是得到了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当然暂时是舒服的,但从长远的预防作用来看,这种舒服的感觉其实是心理作用,远远大于实际治疗作用。事实上,静脉注射主要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症的治疗,并不能用于预防。
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都可使易感性增加,其他的后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因素,也会成为发病的基础。单靠短时间的输液是不可能去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危险因素的,更不能使硬化的血管变软。就算你一次连打十天的点滴,十天后依然会有很大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且,长期打点滴还会对血管造成一定损伤。
在输液的过程中,身体要接受外来的物质,这导致血管有发生炎症的风险,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破溃,脂肪颗粒就很容易沉积进去。所以,输液一次,就等于损伤一次血管,而且这样的伤害是不断叠加的。
本文来源:健康世界
点击观看近期热文维生素D与炎性疾病的关系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
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医学博士写的看病神文,终身受用
一个假人放在宝宝面前,结果她的举动让世界吃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