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为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中国医师协会携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年成立“心梗救治日”,确定了11月20日为“中国心梗救治日”。“”代表着“2个”,一是出现急性胸痛要及时拨打,二是明确诊断心梗患者需要争取在黄金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因为一旦发生急性心梗,就是时间与生命的较量。
今天是我国第六个“中国心梗救治日”。为响应“中国心梗救治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和和冠心病防治基本知识,提升百姓健康意识,医院医疗集团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1月20日上午,由医院医疗集团党委书记(胸痛中心主任)王敬民主任医师、心内科主任于占文副主任医师、心内科朱志芳主任医师及高年资护士组成的专家组,在医院门诊大厅举行了“医院胸痛中心全国第六个心梗救治日义诊”活动,现场为患者解答疑惑,诊治病情,测量血压,健康宣教。
医院胸痛中心组织全体成员于上午9时-12时,集体观看了《中国心梗救治日》主题活动的直播。本次直播活动旨在推动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完善区域网络救治体系,普及和提高胸痛中心诊疗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进而助力分级诊疗,惠及基层亿万患者。
近期,医院胸痛中心专家团队成员姚惠亚主任医师、朱志医院医生进行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培训,为社区居民进行了冠心病防治知识的宣教。
医院胸痛中心于年4月通过认证。医疗集团党委书记(胸痛中心主任)王敬民主任医师表示,胸痛中心的建设,医院急性心梗的救治水平,有效缩医院、从医院到接受治疗的总时长,显著提升了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通过本次“中国心梗救治日”活动,进一步加大胸痛相关的健康宣教,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更好地为全市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近日气温骤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好发季节。大家要积极做好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
一、健康膳食,应注重食物多样性和能量平衡、限制钠盐摄入量(每人每天6g)、保证每天摄入-g新鲜蔬菜及-g新鲜水果、每周食用鱼类-g、红肉每天摄入量小于75g等;
二、控制体重,保持BMI在正常范围(18.5kg/m2≤BMI<24kg/m2);
三、增加身体活动,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65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身体状况适当活动,避免久坐不动;
四、戒烟限酒
五、血压控制与管理:
降压目标:一般高血压患者</90mmHg;能耐受及高危个体可进一步降至</80mmHg;80岁及以上个体血压应控制在</90mmHg。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药物应用原则:较小有效剂量起始,尽量选择长效药物,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六、血脂控制与管理:
调脂目标:危险人群及目标值:高危患者,LDL-C<2.6mmol/L,或降低幅度≥50%;中危或低危患者,LDL-C<3.4mmol/L,或降低幅度≥30%。
调脂药物治疗原则: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基础上,药物应用原则:首先中等强度他汀,长期坚持;不能达标可考虑联合用药(如依折麦布);必要时加用PCSK9抑制剂。
七、血糖控制与管理:
降糖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IC)目标<6.5%。(注:病程较长、老年、已患心血管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预防低血糖,通常维持HbAIC<8.0%即可)。
降糖药物治疗原则: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药物应用原则: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首选;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未达标,则可进行双联,甚至三联口服药物治疗;如血糖仍不达标,应采用多次胰岛素治疗。(注: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
八、阿司匹林的应用:
推荐:1、心血管病10年风险≥10.0%;
2、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以下至少1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65岁)、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尿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
3、高血压患者:血压</90mmHg+以下至少2项主要危险因素:吸烟、低HDL-C、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
4、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4项危险因素:吸烟、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BMI≥28.0kg/m2)。
不推荐: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年龄≥80岁或<30岁的人群;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50%)人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