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很多疝气患者误认为
不用开刀病就能好了而走入误区
延误治疗后,险些威胁生命
前不久
住在我院普外科的李奶奶就是其中一位
老人家今年80岁,早在13年前,她有天洗澡时发现自己的肚脐眼上多了个小包。这个软软的小包有点奇怪,用手一按或平躺着就没有了,但一站起来或用力屏气就出来了,除此以外,没啥不舒服,也就没太当回事。
渐渐地,小包越来大了,3年前,变成一个鸡蛋大小,还不容易按回去。有时候,肚脐周围会有点隐痛。于是李奶奶去看了医生,医生告诉她,这个病叫“脐疝”,是俗称的“小肠气”的一种,也就是肚脐这里的腹壁破了一个洞,肚子里肠管、网膜就会钻了出来。
医生给出两种建议:
最佳治疗方式就是手术;
也可以用收腹腰带压迫保守治疗。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脏放过2个支架的李奶奶,一听要手术就害怕了,因为年老体弱,基础病又多,最终,她对肚子上的这个“小包”,依旧选择了保守治疗。
一直到了年12月30日上午,正躺在床上休息的李奶奶,翻了个身,没想到肚脐一阵剧痛,肚脐旁小包一下子鼓了出来,变得比拳头还大!就像平时吃的香瓜,很硬,一碰就剧痛,根本没法回纳,家人见状不敢怠慢,连忙拨打,将李医院急诊科就诊。
急诊科医生查看李奶奶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建。孙建结合查体对老人病情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认为“脐疝嵌顿”诊断明确,需急诊手术,否则疝内容物将被嵌顿坏死,后果十分危险。于是,孙建第一时间安排心血管科、麻醉科等多科为患者会诊,尽快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和准备。
可到了医患沟通环节,医生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因为老人年事已高,家人对及时手术的决策犹豫不定,一心想要保守治疗,多次找孙建了解这次手术的方案和治疗过程。孙建一遍一遍地讲解如何手术过程,手术团队将如何最大程度保护老人的安全。
“孙医生非常耐心,把我们想到的、没想到的因素全都考虑到了,忙的中饭都没吃,我们相信他能最大限度的保障老母亲的安全。”最终,患者家人被孙建的耐心的态度和专业的讲解打动,并且在充分了解母亲病情后坚定了手术治疗的决心和信
随后,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建和陈运博士为老人进行了疝修补术。术中,见疝内容物被卡压水肿明显,但幸运的是没有出现坏死,他们及时将疝内容物回纳后,对老人进行腹膜外补片修补,并且贴心地做了“保脐”手术,避免术后失去“肚脐”,影响美观。
术后,李奶奶配合中医特色如低频脉冲穴位刺激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和耳穴压豆调理脏腑功能,她的康复速度很快。
孙建和陈运检查老人伤口恢复情况。
“多亏了你们啊,我现在非常好,肚子也不痛了!”出院前,老人家紧紧握着孙建的手,家人还专门制作了“仁心仁术妙手丹心”锦旗送给普外科团队表示感谢。
脐疝是什么?脐疝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婴幼儿中多见,成年人反而少见。
成年人及中老年人得这个病,往往是因为肥胖、便秘、慢性咳嗽等等,导致腹腔压力增高,脐部腹壁组织逐渐薄弱破裂,最后大网膜、肠管等腹腔内容物就会钻出来。
脐疝刚开始时,一般都不大,症状也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脐疝看似小病,但其实暗藏很多健康隐患,因为它的缺损比较小,而周围组织比较硬,一下子不注意,突然用力,肠子就会被挤出来,卡在口子上,引起肠梗阻,专业术语叫疝嵌顿。
时间久了,卡住的肠子因为血液供应停止就会坏死,严重易导致肠穿孔,继而引起腹腔严重污染,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这位李奶奶就是一个典型的治疗被拖延的病例,如果能及时手术,她的病情不会如此严重,手术效果也会更好。
脐疝怎么治疗?脐疝必须通过手术来治疗。
1、缺损较小的疝,如果没有肥胖等因素,局麻下做个小切口缝几针就能解决问题,恢复也会很快。
2、比较大的疝,或有腹腔压力增高等因素的,我们需要修补材料来补,像补丁补衣服一样。这种手术也可以在腹腔镜下微创完成,只要在腹部做3个小切口,手术风险小,恢复快,复发率低。
最后,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建再次强调,脐疝并非小病,一旦发现请一定及时治疗,切莫将疾病拖到很严重的程度再来就诊。
供稿
外一科徐娇陈运
编辑
宣传科张娣娣张丽
策划
宣传科申琳琳
▍版权声明:
○如涉及版权争议,请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