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控有道,风险管理丨赵丛老年胸痛,降脂先

编者按

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赵丛分享了1例超高危ASCVD患者的药物治疗策略。患者为老年男性,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不适,曾于我院就诊,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曾行CAG+PCI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患者近期自诉偶有胸痛,与活动无明显联系,为行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针对超高危的ASCVD人群,再发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高,虽然患者血脂水平基线不高,但作为超高危ASCVD人群,血脂管理非常重要,故直接启用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持续治疗,迅速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随访期间患者血脂水平管控极佳,各项指标均在指南规定范围内,应用依洛尤单抗10个月后,TC由1.9mmol/L降至1.23mmol/L,LDL-C由1.0mmol/L降至0.42mmol/L,Lp(a)由mg/L降至79mg/L。患者药物治疗后影像学随访,IVUS显示测量最小管腔面积5.18mm2,斑块负荷67%。患者未再发生任何心血管事件,亦无任何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特邀医院心血管内科刘松教授对病例进行点评,肯定了该病例应用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的强化降脂策略,并结合询证证据及ESC指南进一步明确风险越高的患者强化降脂PCSK9抑制剂带来的获益越明显,依洛尤单抗治疗获益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加用PCSK9抑制剂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事件结局都将会有极大的益处。

?病史资料患者信息:66岁,男性。入院时间:年2月24日。主诉:发作性胸痛4年余。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不适,多表现为胸痛,位于心前区,范围约手掌大小,界限不清,活动时症状明显,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无头颈部、腰背放射痛,无头晕、恶心,无心悸、晕厥等不适。曾于我院就诊,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曾行CAG+PCI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患者近期自诉偶有胸痛,与活动无明显联系,为行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意识清,精神可,二便无异常,体重未见明显增减。既往史:“右侧腹股沟疝”术后4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30余年;“前列腺增生”8年;“2型糖尿病”4年,服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血糖控制可。手术史:-02-14、-01-02行冠脉支架植入术,-06-04行CAG+PTCA术,术后恢复可,无外伤史,无输血史,“磺胺类”“病毒灵”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个人史:否认吸烟、饮酒史。家族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心率8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87mmHg。意识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可,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入院诊断: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2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腹股沟疝术后、前列腺增生。入院检查:

心梗三项+NT-ProBN或BNP:B-型脑尿钠肽54.20p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30ng/ml,肌红蛋白31.60ng/ml,高敏肌钙蛋白-I0.ng/mL。

血脂分析:TC1.23mmol/L,HDL0.71mmol/L,LDL-C0.42mmol/L,Lp(a)79mg/L。血糖分析:葡萄糖5.53mmol/L。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A1c7.60%。影像学检查: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局部增厚。?诊疗方案年6月我院查CAG显示:LCX,支架内通畅,远段动脉硬化;LAD,近中段支架内狭窄40%-50%。在院治疗策略:药物治疗:考虑患者为超高危患者,且为老年男性,应进行强化干预,以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故住院期间给予治疗方案,具体如下:阿司匹灵mgQn;波立维75mgQd;可定10mgQn;倍他乐克47.5mgQd;拜唐苹50mgTid;麦特美mgTid;达美康60mgbid;泮立苏40mgQd;PCSK9抑制剂mgQ2w未来诊疗方案:术后1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06);继续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应用依洛尤单抗至12-18个月。?出院随访血脂水平随访:

患者自年5起每2周皮下注射1次PCSK-9针剂(依洛尤单抗)。在应用依洛尤单抗1个月后患者LDL-C等胆固醇指标均已降至指南设定的目标值以下,且与基线水平相较下降幅度超过50%。随着依洛尤单抗使用时间的延长,LDL-C等胆固醇指标持续维持在目标值以下,并未出现反弹,没有出现耐药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历次血脂检查结果如下:

年2月血脂检查结果(未应用依洛尤单抗):

TC3.03mmol/L,LDL-C1.91mmol/L,Lp(a)98mg/L

年1月血脂检查结果(未应用依洛尤单抗):

TC2.4mmol/L,LDL-C1.21mmol/L,Lp(a)mg/L

年6月住院血脂检查结果(未应用依洛尤单抗):

TC1.9mmol/L,LDL-C1.0mmol/L,Lp(a)mg/L

年3月住院血脂检查结果(应用依洛尤单抗10个月):

TC1.23mmol/L,LDL-C0.42mmol/L,Lp(a)79mg/L

影像学随访:

年2月查CAG显示:RCA,动脉粥样硬化,散在狭窄20%-30%;LCX,支架内通畅;LAD,近中段支架内狭窄30%-40%。

年2月查IVUS显示,测量最小管腔面积5.18mm2,斑块负荷67%。

使用依洛尤单抗前LAD近中段支架内狭窄40%-50%,用药10个月后复查近中段支架内狭窄30%-40%

?PCSK9抑制剂用药理由PCSK9抑制剂用药理由:超高危ACS患者,曾行CAG+PCI术。PCSK9抑制剂使用方法: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mg/支,皮下注射,Q2W,建议长期使用。

病例小结

赵丛,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熟悉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擅长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及心力衰竭救治。

//////////

该患者为超高危ASCVD,老年ACS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不适,考虑“不稳定型心绞痛”,曾行CAG+PCI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患者近期自诉偶有胸痛,与活动无明显联系,为行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药物保守治疗。针对超高危的ASCVD人群,再发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高,虽然患者血脂水平基线不高,但作为超高危ASCVD人群,血脂管理异常关键且患者基线血脂水平高,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很难使血脂达标,故直接启用PCSK9抑制剂联合他汀持续治疗,迅速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随访期间患者血脂水平管控极佳,各项指标均在指南规定范围内,应用依洛尤单抗10个月后,TC由1.9mmol/L降至1.23mmol/L,LDL-C由1.0mmol/L降至0.42mmol/L,Lp(a)由mg/L降至79mg/L。患者药物治疗后影像学随访,IVUS显示测量最小管腔面积5.18mm2,斑块负荷67%,患者未再发生任何心血管事件,亦无任何药物相关不良事件。Lp(a)水平与CVD发生的风险呈正相关,降低Lp(a)可能为CV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带来获益。最新研究EVACS表明,依洛尤单抗(PCSK9抑制剂)可显著抑制ACS/NSTEMI患者在ACS发病早期的Lp(a)急性升高,通过降低Lp(a)的途径,从而降低再发事件的风险。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刘松教授

刘松,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曾于-2年在韩国亚洲大学心脏介入治疗中心研修。在中华系列、SCI、中国系列以及省级系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编、参编著作4部。获得青岛市科学进步三等奖二项、青岛大学科学研究应用成果二等奖一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进步四等奖一项。山东省医学会介入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EPCI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介入培训基地导师。青岛市心脏危重症协会常委。青岛市院士特聘保健专家青岛市医疗鉴定委员会专家。

//////////

近年来由于PCSK9抑制剂在临床上应用的不同类型患者循证证据不断增多,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降脂治疗和稳定、甚至逆转斑块效果几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类药物。该病例是一个超高危的老年ACS患者,年CSC专家共识也把超高危患者的干预靶标为降至1.4mmol/l以下且较基线降幅超高50%,该病例虽然血脂基线不高,但应用PCSK9抑制剂后也很好的实现了50%的降幅,应用10个月看到了很好的血管斑块的改善,患者也未再发生任何心血管事件,患者获益很大。对于超高危的ASCVD患者,应用PCSK9抑制剂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改善逆转斑块,最终实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且安全性毋庸置疑。

如发现文内有误请联系我们

来源:医院心内科作者:赵丛、刘松编辑:晓静审校:江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slw.net/yfzl/63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