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门诊治疗手段,用于经过内外科治疗效果不佳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一个疗程35个小时,每次1小时,每天给予一次或两次治疗。在当前临床实践中,增强型体外反搏(体外反搏)主要用于门诊治疗顽固性心绞痛和心力衰竭。体外反搏在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门诊病人当中具有抗心绞痛作用。体外反搏增加了主动脉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灌注。袖囊在收缩期快速放气降低了左心室后负荷。体外反搏的这种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类似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经过治疗,大多数患者诱发缺血发作的时间延长,增加了运动耐量,减少了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严重性,提高了生活质量。证据显示,这种影响远远超出了治疗后的即时效应,一些病人持续几年没有症状。由于患者迫切寻求医疗,期望活得更长或感觉更好,需要同步发展先进的医疗措施,提高病人的生存和健康状况(症状,功能和生活质量)。
虽然I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行之有效,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下肢缺血,出血和感染等潜在的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对于IABP治疗有禁忌证的患者,体外反搏作为无创疗法,能够增加冠脉灌注和减低心室负荷。
早在年,Lawson等首次报道了一例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案例,患者是58岁男性,有轻度高血压,控制良好,中度肥胖,29年吸烟史,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严重弥漫三支血管病变。尽管强化了危险因素的控制,在26个月期间,共进行了两次外科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七次多支血管成形术,该患者仍然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显示持续的铊灌注缺损。体外反搏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得以缓解,灌注缺损消退,持续36个月一直无症状。研究者首次报道了体外反搏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由此推测,体外反搏使冠脉血管功能正常化,缓解心绞痛症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纤维内膜增生进程。
由于早期体外反搏装置采用液体压缩系统显示对于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有限,一直没有关于气动体外反搏装置治疗此种临床情况的研究报道。体外反搏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的研究资料也有限,年Joshua等进行了一项探索性研究,他们在冠心病监护室(CCU)采用便携式体外反搏装置,验证了其在治疗ACS和(或)心源性休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观测表明,急诊住院体外反搏治疗可能改善ACS和(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临床结局。在其研究中,一个因BraunwaldⅢb级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的是一个81岁的妇女,造影显示自身冠脉和前两次所建桥血管全部闭塞。已没有可能行进一步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持续静脉使用抗心绞痛药物,在CCU住院期间心绞痛一直未得到缓解。经过两次的体外反搏治疗后,病人的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也有所减轻。病人出院后打算继续门诊体外反搏治疗。结论认为,便携式体外反搏对于患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心源性休克,不适合IABP治疗的危重病人,是一种安全和可行的治疗手段。体外反搏产生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增加了冠脉灌注和左室排空均有利于这些患者群,表明急诊EECP改善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摘自增强型体外反搏——理论与实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