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我院本部心内一科成功完成青岛市首例OCT指导下冠脉介入治疗手术,填补了青岛市OCT指导下精准冠脉介入技术空白。
74岁老人因胸痛再次入院74岁的张远山(化名),1个月前因突发剧烈胸痛入院,被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行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近段弥漫性狭窄75%,右冠脉99%狭窄,右冠脉重度狭窄危及生命,医生在右冠脉为其植入1枚心脏支架后转危为安。出院后的张爷爷虽然一直规律服药,但在活动后出现了胸痛、胸闷等症状,不堪病痛折磨的他再次入院,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通常当冠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大于90%时,便可建议植入心脏支架以疏通血管,但这不是绝对的标准,单纯从冠脉造影判断往往并不精准。造影提示,病人前降支狭窄并不重仅75%,属于临界病变,理论上相对稳定可以暂作观察,但病人却依然有心绞痛等症状的出现。
追根溯源探查血管“底细”
精准指导支架植入
为了进一步精准判断血管内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王正忠主任团队经过讨论后决定对该病人开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检查。目前,它是分辨率最高的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并且成像速度快,可以探查生物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又被称为“光学活检”,就像直接把眼睛放进血管里看一样。
高分辨下血管堵塞程度一览无余,病人血管堵塞处最小管腔面积竟仅有1.09mm2,实际狭窄程度要远远重于造影后的显示结果!眼见不一定为实,腔内影像OCT或IVUS(血管内超声)目前被公认为诊断冠心病的“超金标准”,血管内严重狭窄,支架植入势在必行。随后,在“火眼金睛”的指导下,手术团队精准释放支架,血流即刻恢复畅通。再次行OCT检查可以清晰的看到支架与血管壁贴合情况,术后管腔面积达到5.21mm2,手术团队进一步评估优化调整。术后病人恢复良好,三天后顺利出院。
▲介入手术前可见血管狭窄,在oct下精准指导支架植入
▲支架植入后狭窄消失,oct复查进一步评估优化支架放置情况
据王正忠主任介绍,冠脉造影为二维平面图像,无法了解血管内的三维情况,OCT的应用弥补了冠脉造影的不足,它也被形象的称为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睛”。它可以识别罪犯病变、评价斑块易损性、优化PCI介入治疗、指导可吸收支架的植入及随访等。该项技术的应用对于冠心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将为更多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手术团队在OCT指导下已成功完成7例精准介入手术,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文图/本部心内一科侯方杰
采编/文化宣传部庞智洋
校对排版/文化宣传部庞智洋任静
往期精选
◆我院15个学科荣登医院科技量值评价百强榜
◆脑卒中中心全流程“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水平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我院李永春获表彰
◆山东省首例人工智能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我院完成
◆拯救爆裂的肝脏,一个高考生的生死30天
◆小小球囊终结电击般剧痛,92岁老人笑开颜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