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心绞痛
(3)mvd/dm老年患者采用cabg,生存率提高;dm与non-dm处理策略相似
3. 对不能运动或静息ecg有st段改变(影响运动试验结论)患者,可行药物激发试验+核素/超声显像(ⅰ,c);
美国发布最新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
关键词:
1. 低中危患者且12~24h休息或低活动量时无心肌缺血患者,推荐无创性负荷(激发)试验(ⅰ,b);
相关阅读:
1. 疑似患者10min内记录ecg;如不能确诊,则最初1h内15~30min重复(i,c);中危患者记录v7~v9导联(ⅱa,b);高危患者连续12导联ecg监测(ⅱb,b);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稳定型心绞痛定义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抗栓治疗(替格瑞洛/比伐卢定)国内还需研究;
2. 所有acs患者入院后和症状3~6h内测定ctn(ⅰ,a);
(4)如无反指征,所有lvef75岁,比伐卢定优于肝素+gpi(出血少);
>>> 第十三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2015)专题
四、出院前风险分层(低中危患者)
1/
2014美国指南采用新的术语nste-acs替代了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采用nste-acs这个术语,是因为ua和nstemi在病理生理学上是连续的,而且二者从临床表现上难以区分中国在2012年发布的指南也采用了nste-acs统一定义
2014年美国nste-acs指南新观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nste-acs患者的管理需心脏内科、心脏外科、其他内科、急诊医学、药理学及临床检验专家通力合作和共同参与
3.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ⅰ,c)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2. 患者教育、危险因素干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胆固醇管理和心脏康复等(ⅰ,b);
一、统一定义
2. 早期抗心肌缺血治疗
4. 低运动量+心肌显像增加预后意义(ⅰ,b);
近几年,欧美先后发布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指南在2015cit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沈卫峰教授介绍了指南的主要推荐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4. 血运重建的心脏团队作用不容忽视;
3. “缺血指导策略”应在国内开展(无创技术评估缺血);
(3)β受体阻断剂后仍有心绞痛时,也可使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用长效钙通道阻滞剂(ⅰ,c);
五、出院后管理
5. 对明确acs患者,推荐无创性测定lv功能(ⅰ,c)
六、展望
二、早期风险评估
1.欧美nste-acs指南关于诊断、危险分层、抗栓和血运重建策略推荐基本适合中国acs患者的处理;
?
cabg患者:强化治疗、早期介入
(1)持续心肌缺血、hf、高血压,静脉滴注硝酸甘油(ⅰ,b);
[gwicc2014]周玉杰:美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解读
三、nste-acs治疗
[cit2015]何奔:2014美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亮点
1. 治疗策略
ckd患者: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治疗(抗栓),适当水化;轻中度ckd患者介入
2. 能运动且静息ecg无st-t变化(影响运动试验结论),推荐平板运动试验(ⅰ,c);冠心病心绞痛
(2)最初24h,如无hf、低排、心源性休克,则口服β阻断剂(ⅰ,a),如果早期不能用,则以后重新评估(zok、卡维地洛、比索洛尔);
2014美国nste-acs指南提出以“缺血指导策略”(ischemia guided strategy)代替“初始保守管理”(initial conservative management)符合下述条件者应接受侵入性诊治:药物治疗仍有心绞痛;无创性客观缺血;临床极高危的患者高危nste-acs患者应早期介入“缺血指导策略”有助于避免临床医生过度应用侵入手段,从而更加充分的利用医疗资源
-->
1. 出院后长期门诊随访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3. 用危险积分/风险分层模型估价预后(ⅰ,a)
5. 规范化管理是提高nst稳定型心绞痛定义e-acs诊治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