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突然
被这么一则新闻刷屏
“医院检查后
被要求住院,但本人拒绝住院
5天后猝死”
据发布的朋友圈截图内容显示,医院就医时,医院的检查报告单图片显示“窦性心律、T波异常(可能是前侧壁心肌缺血)”“异常心电图”。
医生警告称,不住院随时可能猝死,但该患者签字拒绝住院。就在拒绝住院5天后,突然猝死离世。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张健表示:
深夜就诊,说明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胸痛等明显症状,这本来就是一个高危提醒。可惜的是,这位患者没有听取医生的建议,拒绝住院,导致了一场本可以挽回的悲剧。
图源生命时报
张健表示:大多数患者都医院就诊,如果检查报告也指向了心肌缺血,在“有症状、有证据”的情况下,就说明已经出现了大面积心肌缺血了,缺血面积可在10%以上,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什么是心肌缺血?
为什么医生一定要让患者住院呢?
心肌缺血患者要注意哪些方面?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简单说就是心脏的动脉血管,因为长期的血管垃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引起了心血管狭窄。当心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这时候就有可能不能满足心脏自身的血液需求。
尤其在寒冷、运动、劳动等等刺激下,心脏需要的血液就会增加,而狭窄的心血管又不能满足心脏的供血,于是就会表现为心绞痛,这就是心肌缺血。
图源网络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供应减少导致供氧不足的病理状态。因此,身体也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症状。
1、疼痛
心肌缺血的疼痛(也称心绞痛)复杂多样,可表现为辐射性疼痛。常见为胸痛,也会辐射到肩膀、颈部和手臂等区域。
心肌缺血的疼痛也会出现疼痛转移的情况,可能今天和明天的具体疼痛部位不完全一致。
另外,无明显诱因和胃部基础疾病的胃痛也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图源网络
2、胸闷憋气
心肌缺血也会影响肺部的血液供应,导致胸闷憋气、呼吸不畅,甚至感觉喘不上气。
3、心跳异常
心跳加快,并且跳动的节奏异常。
4、其他症状
心肌缺血还可能有疲乏无力、出冷汗、恶心呕吐、焦虑、做噩梦等症状。
图源网络
心肌缺血一旦确诊,应高度重视。
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展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致死性事件。尤其是在劳累、情绪激动、运动、熬夜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为何需要住院
心脏出现“自救”信号就是身体在报警,要及时进行心脏方面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干预治疗。
图源网络
发生心肌缺血后,通过早期诊疗是能将正在形成的心肌梗死、不稳定的斑块和血栓控制住的,阻断正在形成的病变,终止正在发生的缺血,医生要求住院的目的正是如此。
张健主任介绍,心肌缺血发生后,下一步就是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室速室颤发生后,就相当于心脏停跳了,如果患者住院治疗,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有95%~99%的概率可以生存下来。
而这一切如果在家中发生,患者往往错失救治的最佳时机。如果心脏发生骤停,在脑部不受损伤的情况下,黄金救治时间只有4分钟时间。因此一旦在家中发生,即使第一时间叫救护车也是来不及的。
图源网络
心肌缺血患者注意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心肌缺血往往发生在具有冠状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人群中,这类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包括按时服用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等,防止疾病进展恶化,加重心肌缺血。
2、避免加重病情的诱因
过度运动、劳累、寒冷环境、情绪起伏大、精神压力大以及熬夜等都可能会加重病情,心肌缺血患者应避免这些情况。
3、保持心态、注意作息
患者在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好情绪,不要过于激动,大喜大悲,积极配合治疗。
图源网络
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保障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定时排便,切记不可过度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按时体检,及早发现身体异常。
4、健康饮食
饮食上以低盐低油低糖为原则,盐每人每天不建议超过6g,同时少吃肥肉、油炸食品、限制红肉,少吃各种甜品等等。
多吃一些蔬菜、水果、粗粮杂粮,肉类以鱼肉、去皮鸡肉等为主,适当的补充坚果、奶制品。
图源网络
这样的饮食结构,才利于减少血管垃圾,利于预防心血管狭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肌缺血加重。
5、预防措施
日常注意控制血脂、血压,遵医嘱定时复诊,如突然感觉不适,症状加重或再次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要及时就诊。
若发生严重的心肌梗死,导致心脏骤停,应尽早开展心脏复苏,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医治。
疫情快报年4月14日0-24时
陕西省无新增确诊病例
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例
治愈出院出院例,在院10例
(数据及截图来自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本文观点来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