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学里归属于“胸痹心痛”范畴,其病程长,多日久不愈。胸痹心痛常为阵发性发作,临床表现为胸闷憋气,甚则放射至肩背、手指,或见两胁疼痛、头晕、气短等症状。治疗胸痹心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选择哪些方药?文中找找答案吧~
辨证要点1辨标本虚实胸痹心痛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
标实者: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胸部窒闷而痛,形体肥胖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多属痰浊;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由心脉瘀滞所致。
本虚者: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多属心气不足;若绞痛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畏寒,脉沉细,则为心阳不振;隐痛时作时止,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则属气阴两虚。
2辨病情轻重胸痛发作间隔时间长,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胸痛发作间隔时间短,持续时间长,频繁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症或危候。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治疗原则基于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即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论治胸痹心痛的确应该从痰瘀入手,但不可局限于此,温阳、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理气、清热等法应随证加减应用,实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痰瘀互结可损伤阳气、耗伤气阴、阻碍气机、积郁化热、困脾扰肾,辨治当以痰瘀同治入手,各法辅之,辅佐之意,亦在使痰易化、瘀可祛。
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主症:胸闷心痛,活动则加重,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主要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生地黄、红花、桃仁、川芎等。
2气阴两虚证主症:胸闷心痛,心悸烦热,口干,手足心热,盗汗,耳鸣腰酸。舌质淡或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或促。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
主要药物:党参、麦冬、五味子、石斛、黄精、黄芪、丹参、赤芍等。
若兼瘀阻证,则加用血府逐瘀汤。
3痰瘀互结证主症: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痰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舌质暗,舌苔浊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主要药物:法半夏、薤白、瓜蒌、陈皮、竹茹、枳实、桃仁、红花、川芎等。
若兼痰热证,则加黄连、竹茹、茯苓等清热化痰药物。
4寒凝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较剧,遇寒加重,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治法:温阳宣痹,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四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主要药物:党参、薤白、瓜蒌、桂枝、细辛、川芎、红花、土鳖虫、檀香、降香、苏合香等。若兼阳虚证,则加桂枝、制附子、淫羊藿等温阳药。
5气滞血瘀证主症:心胸满闷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时欲太息,可因暴怒等情志不遂、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主要药物: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牛膝、生地黄、桔梗、降香、郁金等。
6痰浊闭塞证主症:闷痛痞满,口黏乏味,纳呆脘胀,头重身困,恶心呕吐,痰多体胖。舌红苔腻或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治法:祛痰开窍,通络止痛。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主要药物:瓜蒌、薤白、半夏、陈皮、茯苓、枳壳、苏梗、白豆蔻等。
名医经验集
本书为福建省名老中医陈美华教授的学术经验集陈美华教授精通经典,旁及诸家,论医见解独到,颇多妙谛;临床辨证明晰,理法俱备,用药轻灵,疗效卓著。
《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分为三部分:专病论治,论述陈美华教授治疗心悸、胸痹心痛、心衰病、眩晕、中风、不寐的诊治及用药经验,其医案、处方、用药均有妙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临证漫话,展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学术思想;经典探微,从经典到临证,法从经方,亦采时方,知守善变,兼通诸家,融会贯通,并蓄其长,形成自己独到见解。本书真实记载了陈美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的临床验案的精华,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中医临诊佳作,可供中医师临床参考,是广大中医工作者宝贵的学习资料。
往期精彩推荐
RECOMMEND6首祖传外治方,解决骨折五运六气,解析经方治病原理
中医望诊——看面识“病”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陈美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严萍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