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我参加了一个医学交流项目,去美国交流了三星期,期间总共跟了12个不同的医生,在很多个不同的科室里见习。现在就来稍微谈谈这段时间对美国医疗的所见所闻以及感想。
一.医院众多,小医院
我去的城市叫做印第安纳波利斯,是印第安纳州的首府。市中心旁边围绕了很多小镇,比如Noblesville、Carmel、Fischer等等。整个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市中心人口加上旁边的小镇的人口算到一起也大概只有南京市的八分之一。而这座城市的医疗机构的数量多到让我惊讶-------我们开车在城市里面转时,基本上每10-20分钟就能看到医院。据我的寄宿家庭爸爸,(同时也是麻醉科医生)Dr.Hall说,这边的医疗机构是过剩的,医院巴不得有更多的病人过来看病,不然就经营不下去了(⊙?⊙)。
印第安纳波利斯这边的医疗业基本上是三家集团相互竞争-----St.Vincents,IndianaUniversity和Community(有点类似中国通讯业的电信、移动和联通)。每家集团旗下都有很多不同的医疗机构,包括全科诊所、耳鼻喉科诊所、神经科诊所、心血管中心、手术中心、医院等等。这几家集团为了吸引病人不断提高服务,再加上政府每年的拨款以及人口相对较稀疏,这三个因医院以及诊所环境都特别漂亮,硬件设备也很先进。
这是一家全科诊所的候诊大厅以及诊室(因为还没开诊所以没人):
医院的妇产科家属等候区,可以看出来环境都特别舒适。
这是病房,都是单人间,并且有一个躺椅给家属睡觉
二.分级医疗发达
在美国的三个星期的见习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家庭医生真是太好了!
在美国看病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病人生病后,会先查看周围有哪些全科诊所以及这些诊所里有哪些家庭医生,接着在网上或者电话预约挂号。一般情况下在预约之后病人都要等一两个星期甚至一个多月才能去看医生。
轮到自己去看病时,病人一般会提前15分钟左右到诊所。护士给他进行登记后,会带他到诊室里,给他测心率、体温、呼吸、血压这些基本生命体征,并且问他主要是哪里不舒服(有时候病人在预约时就已经写好主诉了)。接着护士用笔记本电脑将这些信息直接发给医生,并让病人在诊室里等一会。医生在外面看到这些信息后才会进入诊室给病人看病。
这是一个医生一天的安排,可以看出来他一天总共要看29个病人,每个病人至少预留了15分钟。这对于医生来说已经算比较大的工作量了。
这是一个全科诊所每个诊室里都会配备的基本检查仪器,从左到右分别是:血压器、眼底镜(同时可以当手电筒用)、耳镜(用来看外耳道的),最右边的是不同大小的一次性耳镜头,用来匹配不同耳朵大小的人
一次家庭医生的诊疗时间在10-30分钟不等,有时候可能会延长到40分钟。如果只是感冒或者拉肚子这些常见病的话,家庭医生会直接进行诊断并且给病人开药。而如果家庭医生怀疑是专科疾病,比如病人出现明显的稳定性心绞痛,那么医生就会通过网络上的医疗系医院里的心内科医生。这医院里的相应科室看病。等病人的冠心病治好了,心内科医生又会把病人返还给家庭医生,让病人去他那里进行定期检查。
因此所有的专科医生都知道要跟家庭医生打好交道,因为在美国,没有家庭医生的推荐,专科医生就没有病人(除了急诊的病人外),没有病人就赚不到钱!所以家庭医生在美国虽然收入比不上专科医生,但地位是很高的。
由此就可以看医院永远都是人山人海了------因为没有家庭医生!人们不医院跑,导致专科医生要看好多本不应该由他接诊的病人。这才会出现“等两个小时才看上病,结果看病才花了5分钟”这样的现象。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骨科住院部(下午2点)的走廊以及急诊室大厅(傍晚五点),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空旷!医院永远都是人满为患。这是因为美国的家庭医生将病情比较轻,医院看病的病人过滤掉了。
三.受基督教渗透,医生病人更易相互理解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美国是基督教大国。我在三个星期里接触到的医生、病人、医学生以及其他人无一例外都是基督教徒。医院里也能看到基督教的影子。
医院都有专门的小教堂,教堂里特别宁静安详,医生、病人以及家属会到教堂里来祷告,祈祷病人早日康复。有一些手术室里也能看到小的基督雕像。
医院里的小教堂
医生有时也会和病人一起拉着手做祷告。我在骨科见习时,主刀医生术前去病房跟病人谈话,交代完注意事项后,医生问病人:“我能为你们做个祷告吗?”,病人同意后,医生就拉着病人和家属的手一起低下头,轻声的向上帝做了祷告。祷告结束后,我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原本病人和家属有点低落的情绪缓解了,病人露出了一丝微笑。
如果医生和病人都信基督教,那么他们本身就有一种类似同胞的感情。因此即使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医生和病人沟通起来也更加容易。而宁静安详的小教堂也很容易让心理焦虑的病人家属平静下来,所以发生冲突的概率就更小了。
四.注重细节
医院里有个专门的“医生家属谈话室”,是专门给医生向家属交代病情时使用的。医生在做手术时,家属并不是直接在手术室门外等,医院的大厅里等。医生做完手术后,会在这个专门的小谈话室里跟家属交代手术过程和结果。
我在骨科见习时,就跟着医生参与了好几次这样的谈话。这个谈话室里有专门的人体结构模型,医生带着手术时拍的几张X光片来到这个小房间里,在谈话时会利用这些片子与模型,再配合上画图一起给家属讲解手术过程,以保证让没有医学背景的家属也能明白手术的过程。
这样一个小房间看上去简单,但里面的布置和环境能缓解家属焦虑的情绪,再加上医生详细的讲解,家属就很难对医生起不满之心。
在参观放射科时,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在CT机正对的天花板上有一幅风景画:
护士说是为了缓解病人紧张情绪的,让病人能在摄片时保持不动。
这就是那个CT机上方的风景画
在IndianaUniversity医院里,除了到处都是卡通人物之类的迎合儿童心理的布置之外,还有一个特别新奇的东西:给孩子坐的小车。家长可以让孩子坐在小车里,医院里走。这样不仅能加快速度,还能让孩子觉得开心,医院带来的恐惧。
医院的小车,非常方便实用
还有一些其他的小细节:
这可能是给病人和家属的科普,也可能就是一张搞笑又温馨的海报。上面写的是“皮疹是红的,发绀是蓝的,而我想到你时会心动过速”。不管这是干什么的,每个人看到后都会会心一笑,这就起到作用了。
这是在医生休息室里看到的,标题是“如何早期处理严重败血症以及脓毒性休克”,这个大的纸板放在休息室的电视下方,能时刻让医生回顾正确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张冠状动脉造影的报告单,与国内的一些只有文字的报告相比,这个报告单直接用图片的形式呈现,更便于医生给病人及家属讲解。
这是妇产科家属等候区里给家属提供的曲奇。这些曲奇放在保温箱里,上面还特意写出“含有坚果”,以防止对坚果过敏的人误食
从这么多细节里可以看出,美国的医务人员对病人是非常非常关心的,不光照顾到病人的生理心理,还照顾到家属。
总结
医院见习的短短三个星期里,我从很多方面认识到了美国医疗的先进,不光是设备技术先进,医疗制度与人文关怀也比中国先进太多了。通过对美国医疗的观察,我也更加认清了中国医疗环境差的两大根源:没有家庭医生,以及政府经济投入不足。可以说这两大根源全是制度落后导致的。
所以说中国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全都是落后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二者应该站在同一个战线上,共同促进制度的变革。因此希望患者们看病时多一些冷静,多一些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医生们真不是故意对你冷漠的,而是因为病人实在太多。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虽然时间紧,患者多,但是也应该学学美国人的特点-----多笑。无论是关心的微笑还是开玩笑时的大笑,都能立刻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