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货精选省直医疗岗备考资料预祝大

专注医考,精于辅导

◆医学基础知识

1、高频考点总结

科目

高频考点

解剖学

关节学;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

生理学

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电活动;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小肠内消化;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

病理学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凋亡;充血和淤血;血栓;栓塞;梗死;炎症的概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病;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子宫颈癌;甲状腺癌

药理学

胆碱能受体药;肾上腺素能受体药;局麻药;镇痛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钙拮抗药分类;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脱水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抗心绞痛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抗生素药物;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卫生法规

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重要考点介绍

生理学部分

物质的跨膜转运

脂溶性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可直接穿越细胞膜;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由膜蛋白介导来完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则以复杂的入胞或出胞的方式整装进出细胞。

1、单纯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能以单纯扩散跨膜流动的物质大都是脂溶性的,还有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如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如葡萄糖经载体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在哺乳动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离子泵有钠-钾泵和钙泵。

4、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就是一个典型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5、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不能穿越细胞膜,它们可通过形成质膜包被的囊泡,以出胞或入胞的方式完成跨膜转运。如神经肌肉接头释放乙酰胆碱。

载体、通道

是否耗能

举例

单纯扩散

O2、CO2、乙醇

易化扩散

葡萄糖

主动转运

钠、钾、葡萄糖

出胞入胞

乙酰胆碱、抗原

葡萄糖分子在体内进行物质跨膜转运过程中,可采取哪种方式()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D

葡萄糖分子可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易化扩散,也可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进行跨膜转运。

凝血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B.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

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凝血酶原形成

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C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黏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板不能黏附于正常内皮细胞的表面。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于内皮下组织。

2.释放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或血小板分泌。

.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

4.收缩

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血小板的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

5.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下列关于血小板生理特性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释放作用

B.吸附作用

C.吞噬作用

D.血块回缩作用

E.粘着与聚集作用

C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微动脉舒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都会使组织液生成增多;静脉回流受阻,组织液生成也会增加。相反,在另一些情况下,如失血等,微动脉强烈收缩,使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值增大,毛细血管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液重吸收,有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

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A.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

C.(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E

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的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内面的液体层与肺泡内气体之间的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回缩力,两者均使肺具有回缩倾向,构成了肺扩张的弹性阻力。

肺泡内面液-气界面上存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这种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DPPC和SP由肺泡的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在肺充血、肺组织纤维化或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的弹性阻力增加,顺应性降低,患者表现为吸气困难;而在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大量破坏,肺回缩力减小,弹性阻力减小,顺应性增大,患者表现为呼气困难。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肺通气功能的降低。

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

B.防止肺水肿发生

C.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D.增多时使肺泡回缩力增加

E.防止肺萎陷,增大肺顺应性

D

肺通气的动力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主要的呼气肌为肋间内肌和腹肌。

(1)呼吸运动的过程:平静呼吸时,吸气运动是由主要的吸气肌即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实现的,是一个主动过程;呼气运动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所致,整个过程没有呼气肌的收缩,因此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当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有呼气肌参与收缩,此时呼气运动也是一个主动过程。

(2)呼吸运动的形式: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肺通气的动力来自:

A.肺的弹性回缩力

B.呼吸肌的舒缩运动

C.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D.胸膜腔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E.胸廓和肺的主动舒缩运动

B

胃液及其分泌

纯净的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pH为0.9~1.5,胃液的成分除水分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HCO-和内因子。

1.盐酸(胃酸)

胃酸由壁细胞分泌。胃酸的主要作用有:①激活胃蛋白酶原。②分解食物,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③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从而促进它们的吸收。⑤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和黏液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在pH<5.0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

.黏液和HCO-

位于胃腺开口之间的表面黏液细胞在受到食物的化学或机械刺激时,可分泌大量黏液,形成一松软的凝胶层,覆盖于胃黏膜表面。这层润滑的机械与碱性屏障可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

4.内因子

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复合物,从而使维生素B12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

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A.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B.壁细胞分泌盐酸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幽门腺分泌粘液

E.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E

病理学部分

----肿瘤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象

无或少,无病理核分裂象

多,有病理性核分裂象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

继发改变

少见

常见

转移

不转移

可转移

复发

不复发或很少复发

易复发

机体影响

较小

较大

下列关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A.良性肿瘤分化好,恶性肿瘤反之

B.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生长都缓慢

C.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会转移

D.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恶性肿瘤反之

B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而恶性肿瘤生长较快。

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变化。系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病变初期,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变得肿胀,若水钠进一步积聚,则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其极期称为气球样变(如病毒性肝炎)。

细胞可逆性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变化是()。

A.内质网扩张

B.核糖体脱落

C.细胞水肿

D.溶酶体增多

C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比较

凋亡

坏死

机制

基因调控的程序化细胞死亡,主动进行(自杀性)

意外事故性细胞死亡,被动进行(他杀性)

诱因

生理性或轻微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导发生,如生长因子的缺乏

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导发生,如缺氧、感染、中毒等

死亡范围

多为散在的单个或数个细胞

多为集聚的大片细胞

形态特征

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边集,细胞膜及各细胞器膜完整,膜可发泡成芽,形成凋亡小体

细胞肿胀,核染色质絮状或边集,细胞膜及细胞器膜溶解破裂,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

生化特性

耗能的主动过程,依赖ATP,有新蛋白合成,凋亡早期DNA规律降解为~bp片段,琼脂凝胶电泳呈特征性梯带状

不耗能的被动过程,不依赖ATP,无新蛋白合成,DNA降解不规律,片段大小不一,琼脂凝胶电泳通常不呈梯带状

周围反应

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但凋亡小体可被邻近实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

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

下列关于凋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凋亡发生时细胞膜消失,周围发生炎症反应和细胞增生

B.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发生

C.受细胞内特殊基因控制

D.有凋亡小体形成

A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将人体细胞分为三类:

(一)不稳定细胞

不稳定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常见的多类细胞有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等。

(二)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又称静止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生现象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这类细胞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

(三)永久性细胞

永久性细胞又称非分裂细胞。属于这类细胞的有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下列哪种细胞不是不稳定细胞()

A.间皮细胞

B.呼吸道黏膜被覆细胞

C.造血细胞

D.肾小管上皮细胞

D

血栓的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其中,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血栓形成最重要的条件是()。

A.血液的凝固性增高

B.血流缓慢

C.血流形成涡流

D.心血管内皮损伤

D

急性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化脓性炎依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

1.表面化脓和积脓

此种化脓性炎是发生在黏膜和浆膜的化脓性炎。黏膜的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性炎。如化脓性尿道炎和化脓性支气管炎。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时,脓液则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称为积脓。

2.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脓肿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脓腔局部常由肉芽组织修复。

疖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痈是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肿。

急性蜂窝织炎组织中主要浸润的炎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C

考点三:药理学----毛果芸香碱的临床应用

1、青光眼:低浓度的毛果芸香碱(2%以下)可滴眼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用药后可使患者瞳孔缩小、前房角间隙扩大,眼内压下降。高浓度药物可造成患者症状加重,故不宜使用。

2、虹膜炎:本药与扩瞳药交替使用,以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其他:本药口服可用于颈部放射后的口腔干燥,但在增加唾液分泌的同时,汗液分泌也明显增加。还可用作抗胆碱药阿托品中毒的解救。

青光眼患者应选用()

A.毛果芸香碱B.氯解磷定

C.阿托品D.山莨菪碱

A

毛果芸香碱可引起瞳孔缩小;作用于虹膜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此外毛果芸香碱还可以调节痉挛。

考点四:解剖学----消化系统

唾液腺位于口腔周围,能分泌并向口腔内排出唾液。唾液腺分大、小两类。

1、腮腺:腮腺最大,重约15g~0g,形状不规则,可分浅部和深部。腮腺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牙冠颊黏膜上的腮腺管乳头。

2、下颌下腺: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其导管自腺的内侧面发出,沿口腔底黏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舌下腺较小,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舌下腺导管有大、小两种,大管有一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约有10条,开口于舌下襞黏膜表面。

腮腺导管开口于哪个牙相对的颊黏膜上()

A.上颌第1前磨牙B.上颌第2前磨牙

C.上颌第1磨牙D.上颌第2磨牙

D

腮腺是三对消化腺中最大的一对,其导管开口于平对第二磨牙的颊粘膜。

椎骨间的连结

各椎骨之间借韧带、软骨和滑膜关节相连,可分为椎体间连结和椎弓间连结。

(1)椎体间的连结: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相连。

①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由两部分构成,中央部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富于坚韧性,牢固连结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相邻的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牵涉性痛,临床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②前纵韧带:是椎体前面延伸的一束坚固的纤维束,宽而坚韧。其纵行的纤维牢固地附于椎体和椎间盘,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③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椎体的后面,窄而坚韧,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关于椎间盘的描叙,正确的是

A.共2块,最上一个椎间盘位于2、颈椎之间

B.位于脊柱胸段的椎间盘最厚

C.由外部的纤维层和内部的髓质两部分组成

D.因为后部比较薄,故临床多见向后脱出

E.可以防止脊柱过度后伸

A

背浅肌

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浅层深面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1)斜方肌:位于颈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扁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故而得名。该肌起自上颈线、枕外隆凸、颈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部分、肩峰和肩胛冈。

(2)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肩胛提肌:颈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

(4)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肌束行向下外,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

关于背阔肌的描叙正确的是

A.位于背上部

B.起自全部胸椎和腰椎棘突

C.位于背部浅层

D.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E.收缩时可使肩关节旋后

C

骨的构造

1.骨质

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则位于骨的内部。颅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二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2.骨膜

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

.骨髓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发育阶段不同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骨的构造正确的说法是

A.骨干由松质构成

B.骨髓有神经无血管

C.骨膜有血管无神经

D.骨骺由密质构成

E.以上全不对

E

食管的狭窄部

食管全长除沿脊柱的颈、胸曲相应形成前后方向上的弯曲之外,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轻度弯曲,但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处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三个狭窄处是食管内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关于食管的描叙正确的是

A.长约25厘米,位于脊柱与气管的前面

B.分为颈部和胸部

C.第一个狭窄距中切牙25厘米

D.第二个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E.第三个狭窄平第十二胸椎高度

D

膈是由颈部的肌节迁移至胸腹腔之间而形成的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个腰椎。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约在第10胸椎水平,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经此孔通过;约在第8胸椎水平,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

关于膈的食管裂孔的描叙正确的是

A.约平第10胸椎

B.约平第12胸椎

C.有胸导管通过

D.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右前方

E.只有食管通过

A

肝的形态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4缘。肝上面膨隆,与膈相接触,故又称膈面。肝膈面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带附着,借此将肝分为左、右两叶。肝左叶小而薄,肝右叶大而厚。膈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裸区的左侧部分有一较宽的沟,称为腔静脉沟,内有下腔静脉通过。肝下面凹凸不平,邻接一些腹腔器官,又称脏面。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肝蒂中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是: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左侧的纵沟较窄而深,沟的前部内有肝圆韧带通过,称肝圆韧带裂;后部容纳静脉韧带,称静脉韧带裂。肝圆韧带由胎儿时期的脐静脉闭锁而成,经肝镰状韧带的游离缘内行至脐。静脉韧带由胎儿时期的静脉导管闭锁而成。右侧的纵沟比左侧的宽而浅,沟的前部为一浅窝,容纳胆囊,故称胆囊窝;后部为腔静脉沟,容纳下腔静脉。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有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故临床上常称此沟上端为第2肝门。

在肝的脏面,借“H”形的沟、裂和窝将肝分为4个叶:左叶位于肝圆韧带裂与静脉韧带裂的左侧,即左纵沟的左侧;右叶位于胆囊窝与腔静脉沟的右侧,即右纵沟的右侧;方叶位于肝门之前,肝圆韧带裂与胆囊窝之间;尾状叶位于肝门之后,静脉韧带裂与腔静脉沟之间。

进出肝门的结构中不包括

A.肝固有动脉

B.肝静脉

C.左右肝管

D.门静脉

E.神经和淋巴管

B

膀胱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形状、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随尿液充盈程度而异。一般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量为50~ml,超过ml时,因膀胱壁张力过大而产生疼痛。

(一)膀胱的形态

空虚的膀胱呈三棱锥体形,分尖、体、底和颈四部。

(二)膀胱的内面结构

膀胱内面被覆黏膜,当膀胱壁收缩时,黏膜聚集成皱襞称膀胱襞。在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内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该处粘膜光滑无皱襞,称膀胱三角。两个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称输尿管间襞,膀胱镜下所见为一苍白带,是临床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有关膀胱描叙错误的是

A.为腹膜内位器官

B.膀胱三角处缺少粘膜下层

C.分为尖、底、体颈四部分

D.后方在男性邻接直肠

E.后方在女性邻接子宫和阴道

A

(一)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心是一个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周围裹以心包,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心约2/位于正中线的左侧,1/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连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心可分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表面尚有4条沟。

心尖圆钝、游离,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与左胸前壁接近,故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扪及心尖搏动。

心表面有4条沟可作为4个心腔的表面分界。冠状沟(房室沟)呈额状位,近似环形,前方被肺动脉干所中断,该沟将右上方的心房和左下方的心室分开。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分别在心室的胸肋面和膈面,从冠状沟走向心尖的右侧,它们分别与室间隔的前、下缘一致,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点,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心腔

心被心间隔分为左、右两半心,左、右半心各又分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腔,同侧心房和心室借房室口相通。右心房、右心室位于房、室间隔平面的右前方,右心室是最前方的心腔,右心房是最靠右侧的心腔,构成心右缘;左心房和左心室位于房、室间隔平面的左后方,左心房是最后方的心腔,左心室是最靠左侧的心腔,构成心左缘。

(三)心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它们分别与血管的三层膜相对应。心肌层是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

(1)心内膜:是被覆于心腔内面的一层滑润的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心瓣膜是由心内膜向心腔折叠而成。

(2)心肌层:为构成心壁的主体,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两部分。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于心纤维骨骼,被其分开而不延续,故心房和心室可不同时收缩。

关于心脏的说法,以下错误的是

A.心尖朝向前方

B.心表面有一环形的冠状沟将心分为上、下两部

C.左、右心室不相通

D.左房室口附有二尖瓣

E.心尖由左心室构成

A

河北医疗考试QQ群

河北医疗考试交流







































白癜风新春巨惠活动
白癜风形象大使



转载请注明:http://www.hyslw.net/xjtzs/63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