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诉:阵发性心前区疼痛1年,加重1周。
现病史:1年前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休息后3-5分钟缓解,向左侧肩部放射。近1周发作频繁,每天发作约2-3次,休息时亦有发作,持续时间延长。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5年,血压最高/mmHg,控制尚可。否认糖尿病史。
体格检查:T36.0℃,P78次/min,R18次/min,BP/mmHg。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HR78次/min,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肠鸣音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块,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心肌酶:正常;肌钙蛋白:0.24ng/dl。空腹血糖5.7mmol/L,总胆固醇5.24mmol/L,甘油三酯1.50mmol/L,低密度脂蛋白3.82mmol/L。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常规大致正常。
检验报告:
心电图:
胸片:
胸片示大致正常
心脏超声:各房室大小正常,室壁运动欠协调。二尖瓣口轻度反流。LVEF61%。
初步诊断初步诊断:缺血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Ⅰ级;高血压病3级。
初步治疗:入院后予拜阿司匹灵、氯吡格雷、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
冠脉造影冠脉造影-左冠状动脉:
冠脉造影-右冠状动脉:
诊治策略:患者及家属拒绝行CABG;分次行PCI,首先开通LAD、LCX,择期对RCA行PCI;最佳药物治疗。
PCI肝素U/kg;桡动脉痉挛改股动脉;7FXB3.5指引导管,FINECROSS微导管,pilot-50、cross-it、Runthrough。
后续治疗:术中患者反复胸痛发作,本次暂放弃对回旋支行PCI;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在氯吡格雷(75mg,QDPO)、拜阿司匹灵(mg,QDPO)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ug/kg·min)36小时;停用替罗非班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克赛)U,日两次皮下注射。
血常规-首次PCI术后第一日:
再次PCI-首次PCI后第3日:肝素U/kg。
右冠状动脉
再次PCI:
回旋支
术后查房:术后2小时发现初次PCI术后血常规结果。追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无出血倾向及表现(如无牙龈出血、血尿、无黑便,全身体表粘膜无出血点等)。无新发血栓性皮肤反应。追问病史是否3个月内使用肝素病史不详。实验误差?
紧急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
凝血常规正常
血小板减少原因:
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约为0.5%~5%。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机体产生针对GPⅡb/Ⅲa拮抗剂及与血小板复合物的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临床特点是出现血小板重度减少和出血倾向较高。常于首次用药后数小时发生,需进行排除诊断确诊。
治疗策略:停用氯吡格雷及拜阿司匹灵。停用低分子肝素,改为磺达肝癸钠2.5mg/日一次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连用3天。地塞米松10mg连用3天。密切监测血小板。密切观察血栓及出血风险。
血常规-再次PCI术后第一日早:
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改:替格瑞洛给予负荷量后,90mg/日两次口服。拜阿司匹灵mg/日一次口服。
血常规-再次PCI术后第1日晚:
再次PCI术后2日至第6日血小板变化:
术后随访出院时血小板:
出院后1周至4周血小板:每周查血常规;血小板维持在-×/L。
用药经验第二代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1.起效较缓慢;2.作用较中效;3.人群变异多;4.作用不可逆。
第三代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1.双重抑制;2.可逆结合;3.作用快速、强效、一致。
双重抑制P2Y12受体和腺苷摄取:
替格瑞洛与P2Y12受体可逆结合:
动物研究显示:替格瑞洛的可逆结合可能加宽了治疗窗:
替格瑞洛——治疗窗更宽:
ONSET/OFFSET:替格瑞洛更快速、强效、一致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第三代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的临床获益:治疗ACS患者:目前P2Y12受体抑制剂中,在阿司匹灵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率。疗效增强同时,不增加大出血,具有显著的临床净获益。
病例总结病变特点及应对:本病例为高危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均衡血栓及出血风险尤为重要。在天之内曾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需要计数血小板用药前及用药24小时后血小板数目。所有使用普通肝素的患者,在用药的4~14天之间需要隔日计数血小板。及时查看辅助检查并做相应处理。
用药经验:PLATO研究结果提示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而不增加大出血。更重要的是,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总病死率。故对于ACS患者,尤其高危PCI病变患者,替格瑞洛是一个好的选择。替格瑞洛可逆性结合,抑制程度反映血浆浓度,较氯吡格雷更快失去效应,在停药后循环中所有血小板均可恢复功能。对于PCI术后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尤其血小板减少原因不明,怀疑HIT患者尽量不输血小板时,替格瑞洛停药后快速恢复血小板功能,可降低出血风险。
医生介绍张基昌,博士,副主任医师,吉医院,心内科。
为中国心电信息学会全国青年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吉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吉林省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心电分会委员、吉林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同时兼任《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特约编辑、《心血管外科杂志》特约编辑,作为访问学者曾于韩国ASANMediacalCenter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