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解读全科“心”思路
由首都医科医院卜聪亚教授及首都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琳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
医院孙宁玲教授首先分享了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解读,指出高血压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是心血管综合征,更是社会、人文、国家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人的层面进行管理,基于风险和简化的管理策略更符合基础高血压的管理实际。
医院刘少稳教授介绍了房颤患者的心率管理,介绍了心率管理的标准、相关药物的选择、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及禁忌证等。
首都医科医院赵树梅教授分享了常见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管理,指出ASCVD患者是血脂管理的高危人群也是主要的获益人群,血脂管理遵循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联合治疗的模式,强调了联合降脂带来的机制互补以及强化降脂获益。
医院刘斌教授解答了规范化溶栓临床问题,提出早期溶栓结合转院PCI医院的STEMI救治策略,早期肝素抗凝及抗拴是保证溶栓的关键,及时发现和处理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院前溶栓治疗转运途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第二部分:解读全科“心”进展
由中医院吴海英教授及首都医院梁海峰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王国勤教授分享了CKD合并高血压的诊疗进展,指出强化控制血压达标有利于降低CKD患者总体心脑血管事件,提高CKD患者的生存率,尤其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降低CKD患者药物相关性AKI的重要性。
医院的沈运丽教授就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相关多项临床最新指南及相关临床试验进行解读,提出了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的最新分型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并分享了ARNI及SGLT2抑制剂在HFpEF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院梁岩教授带来了房颤抗凝新进展,强调了房颤抗凝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分享了最新房颤抗凝循证医学证据,为平时临床工作中的房颤抗凝带来新思路。
西安医院田刚教授就高血压急症与亚急症的鉴别、高血压急诊的紧急处理思路进行解答,并强调了高血压急诊处理中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提升全科“心”管理
由北京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浩教授及首都医科医院刘晓霞共同担任主持。
医院顾杰教授就CVD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提出“多渠道、多形式、多创新、多呼吁”的理念,为心血管的慢病社区管理提供新思路。
上海交通大医院陈歆教授明确了高血压患者的非药物管理目标,提出“管住嘴、迈开腿、保持心理平衡”等形象生动的要点,协助全科医生深刻记忆相关非药物管理方式。
首都医科医院孔羽教授就高血压与认知障碍展开介绍,强调生活方式改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社会支持和以人为中心的持续多学科团队管理,强调制定专科门诊筛查的重要性。
医院丁荣晶教授聚焦心血管慢病管理落地突破口,就冠心病患者的社区心脏康复提出了动机干预的必要性,强调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主动参与在改善慢病患者预后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全“心”融合之心血管病与全科
由首都医科医院陈晖教授及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葳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首都医院王杰萍教授分享在全科教学工作中的全科教学查房规范,提出联合查房的心思路,强调培养全科医生临床思维,建议教学查房中需要体现出全科医疗综合性、整体性、连续性。
首都医院心内科主任韩凌教授分享了顽固性高血压诊断及治疗要点,指出“确认治疗的难治性、排除假性耐药性、筛查继发性高血压、评估靶器官损害”等诊断四步走思路及循序渐进的治疗要点。
医院郝国贞教授介绍了心力衰竭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着重介绍了老年人心衰诊断、评估和治疗的特殊性。
第五部分:全“心”融合之心血管病的临床实践
由安徽医院唐海沁教授及首都医科医院沈爱东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中医院袁晋青教授分享了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分型和防治,提出优化药物治疗是基础,对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患者可行PCI或CABG治疗,糖尿病伴三支血管病变者、左主干病变SNYTAX中危以上者,CABG疗效优于PCI。
首都医科医院赵树梅教授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以及血脂干预策略,强调血脂防治需要遵循降脂达标、长期治疗、联合治疗等规范化治疗策略,最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改善预后。
首都医科医院张建军教授分享了心脏性猝死的定义,详细阐述了心脏性猝死的一级、二级预防,着重强调了心源性猝死的抢救策略。
第六部分:全“心”融合之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工具
由医院华琦教授及医院潘志刚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医院卢喜烈教授分享了常见心血管疾病基本心电图表现,讲述了冠心病及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同时分享了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改变,为全科工作中及时鉴别急性心血管病事件提供了巨大帮助。
首都医科医院张建军教授分享了房颤的诊断、临床危害及处理,提出在房颤节律控制上导管优于药物控制的新思路。
首都医院陈立伟教授带来了心血管疾病无创和有创检查的适应证和结果解读,重点分享了平板运动试验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介绍了动态心电图协助诊断心律失常,介绍了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的判读。
第七部分:全“心”融合之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处理
由首都医科医院曾勇教授及首都医院陈立伟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中国人民医院李洋教授分享了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了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胸痛诊断误区,提出胸痛诊断思路先高危、后低位,强调稳定生命体征,动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多学科会诊,减少误诊和漏诊。
医院张钲教授分享了STEMI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早期处理原则,重视“总缺血时间”,强调战线前移,提出了首次医疗接触后救治流程,重视重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
陆军医院黄岚教授介绍了急性肺栓塞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提出预后判断四要素-血液动力学、sPESI、右心功能、心肌损伤,强调风险分层、预后判断是决定急性肺栓塞治疗策略的关键。
在本届论坛中,我们不仅温故常见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断、鉴别及治疗,分享了多种心血管疾病最近进展及特殊人群的专科管理,而且今年更多的内容着重于心血管疾病管理下沉至社区,